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為你好”這句話,到底有多“毒”發表時間:2019-08-27 11:19 習慣自我犧牲的人, 會帶給身邊的人極大的壓力。 特別當這個人,是媽媽的時候。 《母親進化論》媽媽,不要再自我犧牲了。 前一段熱播的《帶著爸爸去留學》引發了大眾對出國留學、父母的養育方式、現在的孩子的自理能力及親子關系等話題的熱議。 劇中孫紅雷扮演的老爸對兒子寸步不離的照顧;孫敏濤扮演的媽媽為給兒子陪讀,放棄國內的工作和生活,從一個優秀的腦外科一把手變成一個全職媽媽;而劇中朱露莎的父母更是賣掉房子供孩子出國留學,本指望靠孩子改變命運,誰知孩子卻哭訴不能適應國外的生活。 有人說這部電視劇中的情節太離譜,脫離了現實,而我想說的是,就劇中這幾位家長的形象,在現實生活中數不勝數。 曾有一份調查報告顯示:82%的家長已經做好了為孩子的成功做出犧牲的準備;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父母完全喪失了自己的個人時間,尤其是媽媽。 看一看你的周圍: 有沒有人為了孩子能上一個好學校而省吃儉用買學區房?有! 有沒有人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補習班?有! 有沒有人為了孩子繼續維持名存實亡的婚姻?有! 有沒有人(尤其是媽媽)為了孩子和家庭,犧牲自己的事業、愛好、時間、精力,甚至健康?有! 自我犧牲指的是一個人因為某種信仰或事業而承擔巨大的痛苦。當我們照顧自己的孩子而全然不顧自己,并且認為我們是在為他們做事的時候,我們就在承受巨大的痛苦。 但是,這行得通嗎?結果又會怎樣呢? 再看看《帶著爸爸去留學》中的這幾個孩子,當黃小棟因為爸爸無微不至的照顧被周圍的同學嘲笑是“爸寶”時,他的內心對爸爸能充滿感恩?當陳凱文和媽媽吵架時,他說出的那些話是不是對媽媽的一種反抗?當朱露莎和媽媽視頻說自己快抑郁時,她真的是無病呻吟? 過度自我犧牲的父母,往往會給孩子帶去極大的壓力。 自我剝奪或自我犧牲常常意味著“反對快樂”。當我們認同這種過時且有害的思維模式時,它就會引導我們拋棄自己,將自己放在最后一位,讓自己去受苦,此時我們是內心是空洞的、有限的。 我們會把自己的需求當作孩子的需求,把自己的情緒與孩子的行為掛鉤。 在《母親進化論:決定孩子一生的母親素養》一書中,作者蘇茲·盧拉(Suzi Lula)認為,在這種生活方式下,我們要么制造剝奪,要么自我放縱,唯獨沒有實現真正的與自我產生聯結和富足地生活。 我們一直被教導著相信犧牲是高尚的——我們犧牲得越多,就越顯得無私。所以,我們付出努力并貢獻自己。我們試著通過“做”自己讓自己變得足夠好。但我們很快就感到疲憊不堪。 我們都承認自己想好好照顧孩子。但是,我們無法付出自己沒有的東西。例如,如果我并沒有100 元,我自然就無法給你,照顧孩子也一樣。 不要再做自我犧牲的父母(尤其是母親),要首先照顧要自己,即自我關懷,它是對自我犧牲傾向最有效的療愈。 當孩子看見你照顧好自己時,他也會像你一樣好好照顧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