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為什么人們不愿意花錢做心理咨詢?發表時間:2018-05-19 10:03 聽到“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通常人們腦子里浮現的是“高大上”“有錢”,說這話的通常都是外行人。踏入心理咨詢這個行業的內行人都知道,大部分剛入行的心理咨詢師其實是個窮屌絲,是個物質貧窮,但是又追求精神富裕的窮屌絲。 某天一群咨詢師聊天,聊到目前熱門的靈性話題,打著靈性成長噱頭的心靈大師動輒上千上萬的收費,讓我們羨慕嫉妒恨,真想也跟著去騙錢啊! 有人說,你們收費那么高,怎么可能窮呢? 是啊,我們收費不低,但是真正愿意花錢做咨詢的人不多呀!有時候是經濟不匹配的問題,有時候是人的意識水平不匹配的問題。經濟不匹配是的確有人沒有那么多錢做咨詢,意識水平不匹配是有人有錢,但是人家不覺得自己需要做心理咨詢,或者不認為心理咨詢有用,或者還停留在認為做心理咨詢的不是神經病就是精神病反正就是有問題的人的認識水平上,或者認為做心理咨詢就是脆弱無能的表現,人們不愿意承認自己脆弱,或者因為心理咨詢會痛苦,人們不愿意經歷痛苦踏踏實實地成長(這部人通常會去參加靈性成長)。 在兩個不匹配的問題上,意識水平的不匹配是占主導因素的。 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得到很高的提升,看近十年來人們在物質上面的消費就可以知道:隨便吃個飯幾百塊,隨便K個歌幾百塊,隨便住個酒店幾百塊,隨便旅個游上千塊。這些隨便消費的幾百塊上千塊,說明人們普遍是有這個經濟能力的,只是消費的方向在物質層面,而不是精神層面。 為什么人們愿意花錢在物質層面的享受而不是精神層面的享受呢? 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表明,剛有錢的人最先考慮的是滿足物質的需求,因為以前物質太缺乏,現在有機會肯定要先把以前缺的東西都補回來,于是海吃海喝海玩現象滿大街都是。 只有滿足了物質需求之后,人們才會開始關注情感和精神。 情感和精神問題之前也一直存在,只是被物質矛盾給掩蓋了,現在物質矛盾解決了,于是情感和精神問題就開始浮現,成為主要矛盾。 但是當這些矛盾出現的時候,人們的意識水平還是停留在物質上面,總以為物質可以解決情感和精神問題,于是企圖通過物質消費來滿足自己,還美其名曰“愛自己”,這是狹隘的愛自己。這種狹隘的愛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只是在拖延問題。 意識水平不匹配還表現在人們對心理咨詢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 人們普遍認為心理咨詢就是聊天,而聊天自己和朋友,和任何人都可以進行,這么普通而又便捷的溝通怎么可以收費呢?即便加上分析,也不能收那么貴呀!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的回答是:不好意思,1請問你會跟朋友說你平時難以啟齒的秘密嗎?如果不能,說明那些秘密很值錢,因為很多時候,正是難以啟齒的秘密讓我們壓抑和痛苦;2 即便你可以跟朋友和盤托出所有秘密,那么,你的朋友可以給你尋找和分析出原因,并且找到解決辦法嗎?如果不能,那證明那些分析和解決辦法也很值錢;3 除了分析和解決辦法,在治療過程中你從咨詢師身上還會獲得穩定安全的關系,而這種穩定安全的關系,往往就是你一直缺乏,導致你產生心理問題的,這也是你在朋友以及普通人身上無法得到的,而這些無法得到的東西,也很值錢。這個回答也順便回答了為什么我不再喜歡回答問題,因為你也許可以從我的回答當中得到分析和解決辦法,但是你得不到穩定和安全,因為穩定和安全是需要長期的關系才能獲得的,如果你得不到足夠的穩定和安全,那么就不會有力量去面對和解決問題,即便你理性上知道要那么做,情感上你也是無力的。 說到這里,我想有人會跟我計算長期花在心理咨詢上面的費用是很多人無法承受的,事實是,你無法承受的不是金錢,而是你的情感對金錢的掌控,或者說金錢已經牢牢地掌控了你,這也是你嚴重缺愛的一種表現。 有覺醒的來訪者通常都明白,自己的問題不是物質可以解決的,所以他們愿意花錢做咨詢。即便經濟不寬裕,他們也會協調金錢支出,減少物質享受。即便缺錢,只要他們認為可以解決痛苦讓自己得到成長,也會努力去賺錢來換取。 最后,再看蜂擁做靈性成長的中產階級和精英階級,你就更能看出,人們不缺錢,缺的是意識的覺醒。 喚醒大眾意識,不僅需要咨詢師多多發聲,以嚴謹的理性態度來普及心理學知識,還需要咨詢師提升和堅信自我價值,讓自我價值和咨詢價格相匹配,不隨意做免費或者廉價咨詢,造成同行業間的惡性競爭,同時讓不懷好意者渾水摸魚,影響整個心理咨詢行業的聲譽。 ps,有人看過之后覺得我的指責味道很重,好像要求別人一定要攢錢做咨詢才是有覺醒意識,我有些驚訝,不知道為什么人們會讀出這個味道,又把文章看了幾遍,想了一下,覺得可能那是人們的個人投射。我本意只是純粹理性分析人們不愿意做付費咨詢是因為意識尚未覺醒,至于你要不要攢錢做咨詢證明你意識覺醒,那就是你個人的選擇問題了。另外,不做咨詢也不代表意識不覺醒。我想倡導的是,如果你有做咨詢的意識,也要有付費的意識,這是對咨詢師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