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為什么越乖的孩子,長大后心理問題越多?發表時間:2021-01-25 17:23 “乖”意味著失去自我。“乖”意味著討好他人。“乖”意味著活在別人的評價標準里。“懂事”和“乖”,是家長、大人們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在學校“孩子平時聽話嗎?”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在家里也總會對孩子說“你要聽話,聽話就會怎樣怎樣,不聽話就會....”家長們互相碰面,聊起孩子,也會互相夸獎“你家孩子真乖”等等。小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表現得“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聽大人的話、察看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夸自己“懂事”。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按照自己的意愿過一生。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總是會被家人、老師贊揚有加。而淘氣、叛逆、反抗的孩子總是會被處罰、批評。為了得到大人們的喜愛和表揚,為了少受到處罰和責罵,孩子們漸漸學會了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很多心理分析師、療愈師都有這樣的結論:小時候表現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小時候表現得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長大之后往往心智越成熟。那么,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小時候越“乖”的孩子,長大以后反而心理問題越多?有一位叫“毛豆媽”的孩子母親,分享了自己對于“乖”孩子的心得感悟:“乖”意味著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我很清楚的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我搖搖頭說,“不想要。”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贊譽。我從心里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于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長大以后,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爛好人”。心理咨詢師告訴我,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了心理問題較多,原因就是,他們以滿足他人意愿、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聲音,忽略自己的真實需求,內心壓抑十分痛苦。我還是經常看到長輩對孩子說:“你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或是“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孩子眨巴著眼睛,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每次看到我都心里一酸,仿佛看到幼年的自己。為了博得看護人的喜愛,情愿壓抑自己真實的天性,這種偽裝起來的“乖”孩子,有什么用呢?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已經不同了,這樣的要挾,還不停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上演。“乖”意味著不敢表達真實情緒曾經有一位媽媽留言:我的孩子平時很乖,入幼兒園時非常順利,不哭不鬧,但是一兩周后卻出現了愛打人、半夜哭醒的問題。為什么?我直截了當的說:與其說你的孩子聽話乖巧,不如說你的孩子沒有安全感。正常情緒下的孩子,沒人愿意去幼兒園。因為3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為什么去幼兒園,以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鬧。她知道不哭鬧才會讓你們更喜歡她。換句話說,她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泄出來。她上幼兒園以后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心的宣泄。每次聽到看到有家長說“愛哭不是乖孩子”或者“男孩子不能隨便哭”一類的話,我就有些生氣。因為只有知道自己的情緒能夠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才會順利的哭。孩子能夠在你面前哭,說明他對你有足夠的安全感,知道你會對他的情緒照單全收,全盤接納。這種無條件的愛和養育,才是孩子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