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從哪一刻起,你決定不再善良?發表時間:2020-03-27 10:22 如果你問:“什么時候,你開始厭倦做個好人?” “好人們”可能會說:“當我的好,變成理所應當的時候。”
你有時候很想拒絕,卻總說不出那個“不”字。 真是很郁悶。 為什么你要那么善解人意?為什么你總想為別人的情緒負責? 接觸心理學才知道,這源于太缺乏情緒界限。 為什么會缺乏情緒界限? 除了天生對他人的情緒敏感,很多時候是從小培養出來的。 孩子的兩大需求是從父母那里獲得歸屬感和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當發現父母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時,孩子想確認自己是被愛的,自己是父母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就會想辦法證明自己有被愛的價值。 但有很多養育者,總是把自己的情緒責任,歸結到孩子身上。 比如,養育者經常說:
這些帶有責怪、攻擊性的話語,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別人的憤怒、悲傷、難過等情緒,都是自己的問題,自己有責任去解決它。 由于得不到養育者充分的愛和關注,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去覺察養育者的情緒,被迫學會善解人意,害怕自己不這樣做,就陷入受傷、不被愛的恐懼。 而善解人意的付出,能消除自己心中的不安,看到別人開心,才能保證自己是安全的。 那么,不喜歡這樣的自己,要怎么改變呢?今天的壹心理3分鐘心理學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要走出這樣的困境,我們必須要連接到真實的自己。 當你感到不舒服,覺得太過于考慮別人感受的時候,摸摸自己的心臟,與自己對話: “嘿,你好啊,這么多年,你受委屈了,謝謝你一直以來的陪伴,我愛你”。 學會把自己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正視自己、尊重自己的需求,學會合理的自私,適當維護自己內心的感受。 再者,明確情緒界限,學會課題分離。 個體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認為,人的一切煩惱都源于人際關系。之所以煩惱,是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認可、愛、支持…… 當你覺察到別人的情緒時,認真想想,“這真的和我有關嗎?我真的需要為此負責嗎?” 分清楚別人的事和我的事,別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 別人的情緒,別人的事,是別人的課題,不是自己的課題,你不需要為此煩惱。 父母、朋友、同事、戀人等,每個人都有獨立的人格,他們的人生是自己的,不需要你來為他們負責。 明確自己的情緒界限之后,再決定,要不要幫忙解決別人的某些情緒,這才是自己的課題。 可以善解人意,可以適當付出,但真的不需要壓抑自己,過度付出。 做人,最該對自己善解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