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被低估的內向者:安靜,是最難得的氣質發表時間:2020-03-26 15:12 你覺得自己是內向的人嗎? 你認為內向是一個人的缺點嗎? “都怪我太內向,不太會跟人溝通。” 常聽到有人這樣描述自己。可是,內向真的是一種錯嗎? 我問身邊的朋友,她說:“還好啊,我覺得內向的人挺靠譜的。” “那如果你的孩子內向,你能接受嗎?”我追問。 她沒有猶豫,說:“那不行,以后吃不開吧。” 說歸說,終究,在很多人固有的印象里,內向稱得上一個人的缺陷。 父母擔心,老師排斥,同齡人疏遠,在眾人的評價里,內向的人就像個局外人。找工作、相親,也會被說:“哪都行,就是太內向”。 不是所有的樹都要結果,也不是所有的魚只能待在海里。但內向的人,總被看作“異類”,其實我們都一樣,只是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有所不同。 01 獨處,是內向型人的自我滋養 在紀錄片《零零后》里,有個小男孩叫于錫坤,他就是典型的偏內向的孩子。 他喜歡做實驗,喜歡魔術,更喜歡一個人獨處。為了“鍛煉”她,媽媽送他參加小主持人學習班,同去的小伙伴升到更高的班級,而他還在原來的班級,依然喜歡獨處。 媽媽又送他參加英語夏令營,說要鍛煉他獨立和人際交往能力。在那里,外教會領著孩子夸張地朗讀和表演,小錫坤選擇一個人躲在宿舍里。 為此,小伙伴嫌他不熱情,老師表示沒辦法,于是,媽媽來到營地,好說歹說讓他去參加活動。 背對鏡頭,這個十幾歲的男孩掩面大哭。是啊,讓一個人強行融入喧鬧的環境真的太難了。他鼓起勇氣,但還是一臉茫然,他如此“格格不入”,躲閃的眼神里都是不知所措。 媽媽說他太不自信,但透過鏡頭分明看到,他講述自己的發明時,兩眼放光;在表演魔術時,非常投入地微笑。 但所有人都覺得“合群”太重要,尤其他的媽媽,于是才開始了這條“改造之路”。 另一個叫一一的孩子也是,當老師試圖說服她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她拒絕了,說:我有權利這樣,我不想要好朋友。 可是,這根本就沒法改變,因為有的人只有在獨處里,才能找到自己真實的存在感,就像有的人在人群中才覺得幸福一樣。 武志紅曾說,
02 我們每個人,都既內向又外向 曾從事人格結構研究的心理學家榮格表示,每個人身上都有內向型因素,也都有外向型因素,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蘇珊·凱恩是《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的作者,她就是一個內向的人,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看書。 小時候也曾被父母送到夏令營進行鍛煉,因為美國文化里,更喜歡開放的人。看著老師帶領同學們故意讀錯單詞而喧鬧,她非常不解,但還是假裝投入。 就是這樣一個人,用了七年時間,寫完這本書,用了一年的鍛煉,走上TED演講的舞臺。 可見,每個人都有著兩個方面的性格,當自己真的需要另一面時,才會去找最合適的呈現方式。 而且雖然她內向,她也喜歡外向的人,有很多外向的朋友,她的老公也不例外。 就像她所說,很多偉大的人都是內向型性格,比如羅斯福、甘地,但他們一樣可以面對眾人演講,盡管看起來不是非常享受。 同樣,很多外向的人也有著內向的一面。謝娜看起來一副大大咧咧的樣子,人緣很好,但在《妻子的浪漫旅行》里,站在告白臺上的她哭著說,自己不善于和父母溝通,總以自己認為好的樣子去對待父母。 可見,沒有絕對內向的人,也沒有絕對外向的人。 偏外向的人更善于交際,喜歡熱鬧,能很好利用外部資源; 而內向的人喜歡安靜,喜歡獨處,更能充分調動自己的內在資源。 而武斷地否定某一類性格的人,并不會顯得更正確,只會讓這個世界變得單調無趣。 03 內向者的優勢,需要被看見 內向的人比較安靜內斂、性情穩定、做事謹慎仔細,他們一般擅長從事設計、科學研究、文字創作等工作。 我有個朋友也很內向,戴著一副大眼睛,整天與電腦黏在一起,說話從來都是單句,即便參加聚會,也都是沉默寡言。很多人都覺得他有些“古怪”。 但是他精通電腦,如今負責兩個大型公司的ERP,不用坐班,也不用算考勤。 看似木訥的他,還特別善于察言觀色,看起來一言不發,但都了然于心。如果有事找他,三言兩語后,就能說到點上。 好幾個朋友都喜歡找他各種吐槽,因為他不會指責,也不會說教,就安靜地聽著,偶爾回應一下,細心穩重而又懂分寸。最好的傾聽者,不過如此。 如果讓他去干銷售,的確不是最好人選,但世界不是只有一種生活方式,他們所擅長的,正是外向者所稀缺的。 04 你的內向,自有力量 作為內向的人,最不能做的便是演繹“被期待”的自己。比如明明喜歡獨處,卻假裝興高采烈地合群。 就像很多喜劇演員,都有抑郁傾向一樣,被壓抑下去的那個真實自己,總會以其他形式出現在我們的生命里,懲罰我們的忽視。 如果說,內向的人有一件事必須要做,那就是做自己。 有些人需要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而有的人需要通過獨處,找到自我,獲取生活的力量。 就像小錫坤,雖然不合群,但卻小小年紀就可以設計各種手工,善于鉆研魔術。又像蘇珊·凱恩,不把內向當成自己的缺陷,在7年的積累后,寫出了暢銷書《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每個人對我們的期待都不一樣,而真實的自我只有一個。一個人,只有看到自己的獨特之處,才能找準自我定位。 所以,作為內向者身邊的人,請放下指責和挑剔,看到他們的獨特之處。 作為內向的人,放下所有的討好和偽裝,在照顧好自己之后,去做自己真正擅長的事。 要相信,你的內向,自有力量,也自帶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