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wù) 平 臺
每個人的“不幸”,都能從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發(fā)表時間:2019-12-30 09:45 原生家庭這個話題一直在被拿出來討論。 當(dāng)我們長大成人,我們漸漸意識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擾,以及自己的行為,都和原生家庭有關(guān)。 成年后,離開父母的我生活上一直都很獨立,幾乎沒有不會的生活技能。 在朋友和同事眼中,對我最多的評價就是“人特好”,我自身也沉浸在忘我的助人當(dāng)中,什么事都愿意接過來做,當(dāng)然也包括幫家里人。 后來嫁人成家以后,發(fā)現(xiàn)自己在感情上很少有自己的立場,一般就是服從、執(zhí)行。即使出了問題,也是主動先示弱。 同時自己的思想和情緒很容易受父母影響,做任何決斷都會先照顧父母,再是這邊的家人。甚至恨不得能夠解決父母所有的困擾。 但我自身并意識不到這有什么不妥,覺得生活就該是如此。 后來事業(yè)上,“好人”的人設(shè)給我?guī)砹撕芏酂o法避免的麻煩:職位從來不爭取,明明是創(chuàng)意工作者卻總喜歡附和別人,從而自己內(nèi)心矛盾痛苦,別說升職,在同家公司呆了三年也沒漲薪過。 時間久了就發(fā)現(xiàn)一切都不太順暢------一方面,處理不好自己的家庭和事業(yè);另一方面,又時時刻刻都希望可以順從父母和家人讓他們開心:曾經(jīng)驕傲的性格竟然成了我最大的羈絆。 直到后來在工作上接觸到一個心理學(xué)的教授,有次飯后茶余時間說起這個話題,教授一語點破讓我困擾的成因:在心理學(xué)上,我并沒有真正脫離原生家庭“長大”。 我的原生家庭里,媽媽是個生活很懶散的人,又喜歡多管閑事。從小我們兄妹三個都要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分工明確,洗碗的洗碗,做飯的做飯,擔(dān)任起了小大人的角色。 媽媽出門見了人就會夸自家的孩子,鄰居也是見我們就夸。久而久之,小小的我有種驕傲感。于是更樂此不疲地做著,只要家里能夠井然有序、父母開心驕傲,我便有所成就。 成年后,媽媽還是喜歡安排我,我也依舊服從著,并將這種性格輻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出現(xiàn)各種問題,才恍然大悟:原生家庭讓我從未實現(xiàn)與他們的心理分離,活得不自我。 像我成年后的所作所為一樣,原生家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成年后的我們,而多少人卻渾然不知。 美國心理醫(yī)師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中提到:我們所有人都是被家庭這個大熔爐鍛造出來的,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深刻地,而且往往是以隱蔽的方式影響著他人。 所以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是不易被自我察覺的,甚至是毫無感覺的,但是它同樣也是有跡可循的:
每個人或許童年的經(jīng)歷都是不一樣的,也有著不一樣的原生家庭,但是無論小時候的我們,是常常獨自在家、常常忍受家庭暴力辱罵、不被父母重視、或者是被父母過度寵溺,成年后的我們卻總是有著相似的生活狀態(tài)。 甚至有人會發(fā)現(xiàn),自己長大以后,竟然變成了和曾經(jīng)自己想遠離的父母一模一樣的人,就如《都挺好》里的明玉,從小就想要逃離原生家庭的她,在成年后即使事業(yè)有成,身上卻到處都是母親的影子。 心理學(xué)上早有證明,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作用。無論你多不愿意承認,這都是事實。 而這一切都歸咎于我們在原生家庭中,自我價值感不斷缺失,難以建立屬于自己的獨立人格。 家庭本該是心靈的棲息之地,卻在某種程度上讓人想要逃離,還有人將自己的一切不幸都歸咎于自己的原生家庭,認為是它影響了自己的一生。 可事實上,具體原生家庭是如何影響自己的,沒有多少人知道答案。 因為我們都困在里面,難以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去省視自己的過去。 而不能真正分析自己的行為模式和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及原因,我們便無法將原生之痛畫上句號,便會潛移默化地再次延續(xù)到我們的下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