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會獨處的人,一定很會享受生活發表時間:2019-12-30 09:44 懂得孤獨,對一些人來說,是必需品,他們在其中盡情享樂、自在遨游。 但在大多數人的眼中,孤獨依舊是不好的,甚至是可恥的。 看新一期的《圓桌派》,討論獨處。嘉賓周軼君談到一個小故事,曾經有個男生向她表白時說:“我以后一定不讓你一個人吃飯。” 在男生眼里,這是情話,是體貼與溫存。但是,周軼君當時想的卻是:“我就喜歡一個人吃飯,你這樣是侵犯我的自由。” 正如有人就喜歡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看電影,可以是寫完稿的某個短暫的閑暇時光,可以是心情不好時的樹洞時光。 不需把看電影這件事看得太過儀式,只要有兩個小時的空余,隨時可以鉆進電影院。 再說了,一個人看電影可以全情地投入到電影本身,不會被同伴偶爾的分享或感慨打亂思緒。 可是在大多數人眼里,孤獨都是“不得不”的選擇,孤獨便代表著凄涼。 電影里體現溫馨的畫面,總是兩個或更多的人,依偎著、笑著,鬧著。 一個人的畫面,總是單薄而悲傷。 一個人,總是一種需要被憐憫和打破的狀態。 看《我家那閨女》的時候,吳昕的狀態被很多人詬病,覺得太獨、太宅。 可是她明明就很享受一個人待著的時光呀,早晨起來做個運動,點個外賣,認真化個妝,再去吃早餐,沒事養個生,連泡腳都要把妝化好,有時間就一個一個把喜歡的樂高拼起來。 這樣的生活,相比于聚在一起吃一頓貌合神離的飯,聊一個人人都抱著手機看屏幕的天,不知道舒適、自在了多少倍。 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說:“幾乎我們所有的痛苦,都源自我們不善于在房間里獨處。” 我并不鼓吹獨處,也不覺得每個人都一定要愛上孤獨。但是,也想讓你給那些想要有自己獨處時光的人,一點點欣賞與允許的眼光,他們真的不需要憐憫。 有些人,注定需要有更多的獨處空間。 比如,創作者。創作是一項太需要自我整合、等待靈感迸發的工作,這其中的斗爭與樂趣,都需要一個人慢慢品味,旁人替代不了其中的苦,亦感受不到中間的甜。 比如,慣性討好者。討好者人生的話語權,常常屬于別人。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想去哪里,要吃什么,常常是由別人的意志來決定。 因此,討好者在任何有人的環境里,都會因為要不停地感知身邊人的情緒、喜好,而感到異常疲憊。 只有一個人的時候,討好者才會真正允許自己休息和放松下來,而且,在人群中為了討好所損耗的能量,也需要在一個人的時候給予補給。 還有興趣廣泛的人。一個人想要不孤獨,常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與人發生關系,另一種,是與物發生關系。 于謙就曾經說過,自己是一個很少孤獨的人,因為愛好實在是太多了。 寫了一本書,叫《玩兒》,他彈狗、熬鷹、粘鳥、捉魚、吸貓、馴馬,幾乎是看到什么就玩什么,還在北京京郊建了一個60畝的動物園,一有時間,就與喜歡的動物們待在一起。 像于謙這樣太多愛好的人,想要感到孤獨,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兒。 所以,人各有異,有人愛呼朋引伴,需要在與人的鏈接中尋找快樂與安全感,也有人在創造的空間里,在與物鏈接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樂趣與幸福。 彼此尊重與欣賞就好,別輕易讓你的圣母心,剝奪了別人孤獨的權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