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失語的中年婚姻,如何找回存在感?發表時間:2019-12-29 09:06 我們的存在感存在于被看見的關系之中 “失語”的婚姻仿佛讓她失去了存在感,甚至令她對生活,對人生都感到一種無邊的無聊、厭倦、甚至絕望。 法國心理學家羅伯特·納伯格在《缺愛》一書說:“抑郁,是人失去存在感或者存在感減少,具體表現為感覺沒有未來,沒有規劃,沒有時間概念。” 這個描述很像這位女士的感覺,因為婚姻生活無愛無關注無交流無存在感而抑郁。 那人如何擁有存在感呢?擁有關系。 他在書中說:“關系是存在感的基本要素”。 “關系就像是一個交換:我在他人眼中存在,他人在我眼中存在。而當我在他人眼中不再存在,仿佛透明的一樣時,痛苦便隨之而至。” 羅伯特·納伯格還說,“孩子之所以成為人、之所以得以存在,主要是孩子與他人建立的關系: 與母親的關系,與身邊其他人的關系,以及與家族或社會群體建立的關系,等等。在父母的目光下,社會的支持下,我們得以存在,或者更準確地說,我們學著存在。” 愛是深深的凝視。 心理學的客體關系理論認為,孩子一出生是沒有存在感的,是借著母親高質量的需求回應,以及充滿愛意的凝視,于是在母親的眼睛里鏡映了自己,確認了自己的存在。 我們的存在感存在于被看見的關系之中。 在親子關系中,當父母看不見孩子,從不認可孩子,孩子就因為喪失存在感而感到痛苦。 在親密關系中,當另一半看不見我們,不關注我們的需要和情感的時候,我們也會因為喪失存在感而痛苦。 在一個單位組織中,當同事、領導視我們為空氣,不在意我們的想法、能力和價值時,我們也會因缺乏存在感而痛苦。 那如何正確地刷存在感呢? 1、建立和經營好恰當的人際關系和歸屬關系。 人際關系如權威關系,戀愛關系,兄弟關系等。 歸屬關系即“歸屬于一個人類群體,不論何種形式,都意味著一種相互的關系。 歸屬意味著向投身的群體里的其他成員做出一些承諾,從而為群體的運作甚至強大貢獻力量。 作為交換,群體里的其他成員對我們加入群體認可,讓我們產生一種基本歸屬感,進而滋生存在感。” 歸屬關系如家庭歸屬關系,夫妻歸屬關系,意識形態歸屬關系等。 為什么說維持恰當的關系呢?因為太強和太弱的關系都會削弱自身的存在感。 2、適應社會,為社會做貢獻,才有存在感。 我們為了適應社會生活會讓自己符合社會的標準,“必須要在自己跟其余人之間努力建立合作的關系,且必須努力掌握人類社會成員應掌握的技巧。 這方面做得越出色,來自他人的肯定以及內心的自我肯定就越強。‘為社會’的存在感越強,‘為自己’的存在感也就越強”。 羅伯特·納伯格的這一觀點,有點像阿德勒所說的,人際關系的最終目的就是共同體感覺。即把任意的他人看作伙伴,幫助他人,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有位置、有價值”的狀態。 我們所進行的人生都是與他人有關,是以共同體的形式共同存在的。 比如學校、家庭、公司等。我們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需要做三點:“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所以適應社會,與他人合作,對他人對社會有貢獻對我們的存在感至關重要。 我們的存在感與為人之尊嚴,與我們對自己的看法、與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緊密相連。 這也是為什么一個人從學校畢業后進入社會,出現適應困難時,或者一個人在一個群體里被邊緣化時,又或者一個人被裁員時,他會感到很痛苦。 因為這些情況都威脅到了他的尊嚴,他對自己,別人對他的看法,進而威脅到他自身的存在感。 3、留下痕跡。 可以進行表達和創作,如畫畫、寫作,除了創作藝術品之外,也可以養育一個孩子、建造一棟房屋、種一棵樹、留下一筆財富…… 這就是為何會有數量如此龐大的書籍、博客,以及各種各樣作品的原因,其作用就是讓我們在他人眼中實現存在,為我們在社會中贏得一席被認可的地位。 總結一下,一個人要想擁有存在感,首先得在出生時獲得過愛,曾經被父母、家族接納過。 然后要將自己投身于一些人際關系和歸屬關系中去,在關系中與人合作,為他人付出、貢獻自己的價值。 還可以留下自己活過的痕跡,或生養孩子,或創作作品。 《缺愛》這本書中還提到不健康地刷存在感的方式,破壞、暴力、虐待、自傷、自殘、沉迷毒品、瘋狂地尋找激情、犯罪等不僅無法凸顯自身的存在感,還會適得其反,讓存在感愈發薄弱。 究其原因是失去了對社會的興趣,無法從他人那里獲得安全感、歸屬感,無法獲得活著的意義。 在我看來《缺愛》一書從頭到尾都在講的一件事就是“關系中的認可”。 一個人只有跟其他人建立關聯,生活才會產生真正的意義,不至于陷入空虛和迷茫,喪失存在感。一個人只有被外界與自身認可,他的存在感才會凸顯。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我們每個人都活在關系中,與別人建立著或近或遠的關系。 我們在關系中確認自己的存在,我們在他人眼中確認自己,我們對他人對社會做貢獻,才得以完成自己人生存在的意義。 但所有的關系都有兩面性,會滋養我們也會傷害我們,但幸運的是,我們可以選擇擁有怎樣的關系。 如文章一開頭提到的案例中的那位女士因為婚姻生活中的乏味、無溝通而抑郁,如果她可以走出家庭,去交朋友,建立良好的友誼關系; 投身工作,在工作中獲得價值與認可;或者做志愿者做公益,在與他人的關系中,在對社會的貢獻中確認自己的存在感; 去尋找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創造性的活動等,而不是把自身的存在感建立在丈夫對自己的看見、關注與認可中,那她的抑郁就有可能獲得緩解,也將獲得更大的自由。 同樣的,那些一輩子都在苦苦尋求父母認可的孩子,如果能夠跳脫出來,走出家庭,去與他人建立關系,投身更大的群體和組織,為別人貢獻自己的價值,尋求其他人和組織的認可,那他也一定會更快樂更自由。 抑郁是存在不能,而尋找存在感其實可以有很多途徑和方向,所以請為自己尋找更多存在感的支點吧。 也許是一份事業、也許是一份友誼,也許是一個屬于自己的興趣愛好,也許是一樣創作,它們幫助你強悍地存在著,抵御生命中的風雨飄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