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真正心理健康的人,就不會一直隱藏自己的攻擊性發表時間:2019-12-25 09:22 當你在人際關系中感到不舒服的時候,會直接說出來嗎? 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會想著要息事寧人,但是當自己的邊界不斷的被侵犯、不斷的被無禮或粗暴的對待時,一味地隱忍和壓抑,會造成怎樣的后果呢? 01 前陣子有個朋友約我出來聊天。她最近得了抑郁癥,正在吃藥和接受心理咨詢。我們大學時候在社團認識,她健談開朗,很照顧人的感受。如果不是有心理學基礎,恐怕我在聽到她得抑郁癥的消息后,也會相當訝異。 隨著聊天的深入,我才發現她隨和的外表下,壓抑了很多不舒服的感受沒有說。大學時住宿舍,她斷斷續續失眠了兩三年。她對睡眠的光線和聲音非常敏感,但有個室友因為男友隔三差五的加班,總會不時在深夜里,突然打開臺燈和剛回家的男友視頻。其他室友倒是睡熟了,只有她一個人在被窩里,塞著耳塞聽著耳邊嗡嗡的對話,戴著眼罩的眼睛還是能感受到亮光。 生物鐘一被打亂,即使等到室友關燈睡覺,她還是要輾轉一兩個小時才能入睡、睡不著、隔三差五地失眠。 一開始想過開口和室友說,但話到了嘴邊又憋回去了,怕說了室友不開心。前幾次沒說,后面就更難開口。幾次之后,她開始說服自己,體諒一下室友異地戀的不容易。 過了一兩個月,她接受了這個事情,每次室友一開臺燈,她就聽著歌看著天花板,越看越清醒。直到大三下學期,因為檢查出了身體的毛病,需要持續休息,她才找了個理由搬出去。 室友至今都不知道她因此失眠了那么久。 這種模式一直在她的生活中運行。 大學社團中,因為她很隨和,所以常常被叫去做一些別人不愿意做的辛苦活。她做了幾次也覺得不開心,但說不出來,只能繼續做著,安慰自己反正比較閑。 工作后,領導隨便定了個太高的目標不敢反駁,拼命去做做不到,最后挨了罵; 開會時同事甩鍋給自己,不敢站出來說話,盡管內心委屈滿滿。 幾段戀愛也是這樣不疾而終。男友答應來接自己,結果和朋友聚會不小心喝了點酒,很晚才想起告訴她不能開車,那時候她一個人在公司里已經等了一個多小時了。她當時內心失落透了,但到對話框里,她回了個 “沒關系”,然后默默地自己打車回了家。每段戀情到最后,都是因為類似的失望累積太久,感情變得越來越淡,最后不了了之。 不舒服,不敢說;不舒服,安慰自己;不舒服,就慢慢遠離這段關系.... 直到接受了一段時間的咨詢,她才發現憋著憋著,是能憋出抑郁的。 “你不舒服為什么不說?” 當我問到這個問題時,她下意識回:說了沒用,還更糟糕。 小時候的她身體嬌弱,常受欺負,回到家哭個不停。媽媽聽久了覺得煩,指責她就知道哭,是個沒用的愛哭鬼。慢慢地,她就不哭了。 而弟弟小時候性格直率,經常因為 “頂撞” 爸媽被打。她每次都在一旁看著,不敢出聲。 有一次弟弟不小心擋住了電視,爸爸剛好因為工作上的事情煩心,就沖弟弟大發脾氣。弟弟很不服氣:“我只是不小心,你為什么發那么大火!莫名其妙!”爸爸聽到后火氣更大,馬上拿起皮帶抽打他,一邊打一邊說弟弟嘴硬,該打。 這些經歷都在告訴她:不舒服、不開心、憤怒,都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表達出來,就會被鄙視和嫌棄,甚至會被對方給打壓下去。 于是每一次憤怒、委屈、煩躁噴涌而出的下一秒,她就馬上退了回來。但這種暫時的平靜,隱藏著更大的危機。 02 心理學上把這種試圖釋放攻擊的動力,叫做攻擊性。 這是一種人的本能。“一個人的攻擊性,如果不向外釋放的話,就會轉向攻擊自己,沒有第三個出口。” 當攻擊性被認為是好的,被允許表達出來的時候,我們就會慢慢學會如何合理地表達。例如:溫和地拒絕別人、堅定地表達憤怒,合理地劃清邊界。 而當它被認為是一件不好的、不被允許的事情時,可能會有兩個結果。 一個是轉向自己。 就像我那位朋友一樣,不斷自我壓抑和合理化,成了一個老好人和軟柿子。邊界不斷被侵犯,沒有保護自己的能力,內心卻直積壓著負面的情緒。很多抑郁,就是這樣產生了。 另一個結果,是不合理的釋放,這將會帶來巨大的摧毀或分裂。 之前看過一個很經典的電影《黑天鵝》。女主角妮娜是個乖乖女。媽媽當年為了生下她,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并常常以這個理由干涉女兒的生活和決定,對她嚴加管控。 她的表達是完全失效的: 小時候每次上芭蕾課前,她總哭著不愿進教室,但媽媽為了圓自己的芭蕾夢,一次次把她推進去; 有一次媽媽買了蛋糕,她開口說了一句現在不想吃,媽媽立馬變了臉色,拿著蛋糕作勢要往垃圾桶扔,嚇得她趕緊道歉,立馬一口口把蛋糕吞下去; 媽媽喜歡不時闖入她的房間,不讓她的房門上鎖,她需要隱私,但怕一說媽媽又變臉,不敢說。 ....... 直到競選了芭蕾劇《黑天鵝》的主角,她的生活才發生了轉折:在這個劇里,她既要扮演優雅善良的白天鵝,又要扮演大膽火辣、敢愛敢恨的黑天鵝。 在練習過程中,老師很敏銳地察覺到了她的問題: 太乖、太假、不像是一個真實的人。 始終沒有釋放自己的攻擊性,跳不好黑天鵝。 而不巧,她的競爭對手是一個敢于直面欲望、表達感受的人,所以她跳起黑天鵝非常有力量。 在競爭對手的步步緊逼之下,她為了找到黑天鵝的感覺,學著釋放內心那股壓抑太久的洶涌情緒。 她開始表達自己: 在媽媽試圖用放棄事業來綁架她時,她說:那份事業是28年前母親自己放棄的,不必再提起; 當媽媽再次進入她房間時,她關門夾住了媽媽的手,等媽媽痛得把手伸回去之后,她找了根棍子堵住了門; 當媽媽覺得她最近太瘋狂,幫她取消了《黑天鵝》的表演時,她告訴媽媽:她想去。在被阻止之后,她扭傷了媽媽的手,逃出那扇家門。 當壓抑太久的攻擊性一旦釋放,便變成了一發不可收拾的破壞力。 她在表演前和競爭對手吵了一架,意外向競爭對手的肚子捅了一刀。等到了舞臺結束,她看到自己血淋淋的肚子時,才發現那個充滿攻擊性的競爭對手,不過是自己分裂出的一個人格。 03 當一個人的攻擊性從小被無限地壓抑,ta只能走向2個結局: 抑郁 摧毀 若在這個輪回中,當他有幸覺察到一些不對勁,在往后的日子,他仍需要經歷漫長的挫折和學習,才能成為活出不好惹的自己。 而最好的結果,是從小就能被允許釋放自己。 我覺得這是父母給小孩最有活力的禮物了。 之前看過一個萬圣節整蠱小孩的視頻。 所謂的整蠱,就是熊爸媽們把孩子們挨家挨戶要到的糖果藏起來,然后告訴他們,糖果被爸媽吃了,錄下他們的反應。聽到糖果被吃掉后,大部分小孩都是花式地哭,捂臉哭、大哭、躲在房間里哭....... 但其中有幾個小孩的反應讓我很驚奇,他們不卑不亢,直接表達了自己的情緒。 △批評媽媽這樣做不禮貌 △憤怒地表達自己的失望 △警告媽媽 △直接說“討厭/恨” 我恨你 我討厭你 你太讓我失望 這樣做非常不禮貌 ...... 這就是一個人心愛的東西被無理搶走時,正常的反應。 其中有個媽媽聽到這些話后,第一反應是:"你確定真的要恨媽媽嗎?我是你媽媽,你怎么能恨我呢?" 一下子就讓孩子感覺內疚了,把情緒又憋了回去,轉向攻擊自己。 但這個時候的憤怒,不是很正常嗎? 允許他們說出來,然后給他們一個反饋: 如果是自己錯了就放下父母的架子,真誠地道歉; 如果是其他原因,再看如何去解決。 要讓他們知道:不舒服就說,這樣才有溝通和解決的機會。 電影《怦然心動》中,有這樣一個情節。 女兒有一天發現自己心愛的梧桐樹要被鋸掉,她趕緊爬到樹上遲遲不肯下來,一直在抗議。但梧桐樹是合法被砍,下面的工人不斷發出警告:再不下來就直接鋸樹了。 爸爸擔心女兒的安全,爬上了樹,嚴肅地告訴她,他知道她很舍不得這棵樹,但為了安全,她現在必須下來。女兒最后不得不下了樹,終日郁郁寡歡。 幾天后,爸爸畫了一幅梧桐樹,放在她的房間里。女兒看到畫之后非常驚喜,失落的內心有了新的寄托,悲傷的心情也逐漸緩解了。 爸爸的舉動教會了她兩件事情: 即使情緒再洶涌,也不能以自我傷害 / 傷害別人的方式去表達; 即使不能獲得想要的結果,也要去表達,起碼情緒能被看到和釋放。 在不舒服的時候,能站出來說,合理地爭取權益,接受客觀的不可得。 這可比簡單的壓抑和懂事,要健康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