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成年的我們應該如何了解自己?發表時間:2019-12-22 09:16 不止一次有人在后臺留言,說“我馬上就要畢業了,一直覺得很迷茫,身邊有些人開始準備考研,有些人準備出國,有些人找了很多實習。但我不知道自己畢業了之后想干嘛…但看著大家已經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做出妥協,自己不甘心但又很焦慮。不知道自己應該追求怎樣的人生,或者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覺得日子過得很空虛。” 我們曾說過,18-25歲,成年初顯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難的階段。而這種“空虛”、“迷?!?、又“焦慮”,可以說是這個年齡段的人最普遍的感受了。 前段時間,大林老師在一期演講現場,問了在場的大學同學們一個問題:有多少人覺得自己很迷茫,還沒有一個關于“我是誰”的答案?結果,有超過四分之三的同學都舉起了手。 其實,這空虛、迷茫和焦慮的背后,可能與這些年輕人還沒有真正地“找到自己”有關——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未來在哪,不知道如何平衡“做自己”與“守規矩”。或者說,他們尚未完成一個重要的人生發展任務:“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或者說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在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1968)的理論中被認為是非常重要的人生任務。 當一個人形成了一種“自我認同”,也就意味著Ta對于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將要去向何方,以及自己與社會的關系,有了一種相對穩定且連續的認知(Shaffer & Kipp, 2013),比如,Ta會更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底線與價值觀,喜歡和什么樣的人交朋友,選擇什么作為自己奮斗的事業,如何平衡社會期待與自身意愿等等。 可以說,自我認同的形成,是人們做出很多重要人生選擇的基礎(Erikson, 1950)。與此同時,人們也正是在不同的嘗試和選擇的過程中,才逐漸地認識自己,獲得一種自我認同。 在埃里克森看來,自我認同的形成,并不是一種簡單經驗“累加”而是“整合”。在結識了不同的朋友,嘗試了各種類型的事情之后,我們的內心會更加清楚自己在交友、規劃未來、尋找人生意義的時候,背后那些一以貫之的信念和價值是什么,那些在我們看來可以定義我們,或者那些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不過,這個嘗試、探索與整合的過程,有可能會給人們造成一種充滿危機的局面,有些人穿過了這些危機,而有些人卻停留在了混亂之中。 “找自己”可能有4種狀態,你處在其中的哪一種? Marcia(1966)把處在這個過程中的人,根據“探索”與“承諾”兩個維度劃分成了四種不同的狀態。 1)早閉 處在這種狀態中的人,通常已經“獲得”了一種自我認同;不過,這種認同感并非基于自身的探索和嘗試,而是基于他人,尤其是父母。比如,他們認為“因為我父母是老師,所以我也應該當老師”。對于這類人而言,他們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幾乎未曾經歷過“危機”(低探索),就確立了對自己的認知以及未來的規劃(高承諾)。 他們最大的特點,便是對權威的服從和尊敬。雖然他們看似對于自己想追求的事情十分堅定,但他們的這份堅定又是十分脆弱的。一旦可能面臨失敗或者他人(尤其是權威)的負面評價,他們很容易就會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他們對自己的認知,或者努力的方向,幾乎從來就不是從自身出發的。 2)混亂 他們可以說是“并不在尋找自己的過程中”,他們既不了解自己,不確定未來的發展(低承諾),也并不太關心這類問題(低探索)。他們很容易就會拋棄自己曾經做過的決定,也總是處在一種“走一步看一步”的狀態之中,甚至會接受一些與過去的決定截然相反的機會。 盡管可能在外人看來,這類人處在一種“混沌不清”的狀態里,但他們自身很有可能并不覺得有什么異樣。雖然有一些處于混亂之中的人可能會在面臨升學或就業等人生轉折的時候無法適應,但也有一些處在混亂的人是能夠妥善地應對這些變化的。 3)延緩 處在“延緩”狀態中的人,便是那些正在努力探索自我,尋找自我(高探索),但還沒有得到答案的人(低承諾)。比如,他們可能正在思考“什么樣的工作是我真正的熱情所在,我希望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大家都想去離錢近的金融行業,我應該隨大流嗎?如果不,那么我又想做些什么呢?”。 他們因此往往也是最能在主觀上感受到自己處在危機之中的人,而迷茫與焦慮也是處在這個狀態中的人最常有的感受。Marcia(1966)認為,延緩,可能是四種狀態中最令人掙扎與煎熬的,不過,相比起處前兩種狀態,他們卻也是最有可能在經歷過探索之后,到達第四種狀態的——自我認同達成。 4)達成 Marcia(1966)認為,形成自我認同的人,都是經歷過探索給自己帶來的危機的(高探索)。他們在穿越危機之后,最終獲得了對自己更清晰的認知,對某些特定的人生目標、信仰、價值觀做出了“承諾”(高承諾)——認定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并且是基于對自己的了解的。 于是,他們在接下來面對人生的機遇與挑戰時,也更能夠依據本心做出抉擇,在面對坎坷與阻礙時,他們也不至于瞬間心灰意冷,全盤否定自己的努力和方向。Marcia(1966)指出,形成自我認同的人,是所有四種狀態的人中最少聽信權威的,他們也更少受到外界負面評價的威脅和動搖。 在埃里克森的理論中,人們應該在12-18歲的青少年時期,去完成這樣一種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任務,獲得自我認同。不過在現實中,這個重要人生任務,似乎被“推遲”了。 對于我們這些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成年初顯期(18-25歲)的人,或許都有這樣的體會:在上了大學之后,我們似乎才開始意識到要去認識自己、探索自我。而整個成年初顯期,我們似乎都處在這樣一種危機與探索之中,還未找到自己,倍感焦慮與迷茫。 在你迷茫的時候,不妨用些時間一下心理學相關知識。在心理學中能到了解到關于對自己的思考。如果能把主動性掌握在自己的手上,并為之不斷努力,就能變成自己想要成為的人,讓自己的人生不留遺憾! 心理學不只是能幫助他人,更能讓自己成為自己的專屬問題解決專家!在自我成長的路上不斷前進,變成更好的自己! 看見真實的自己并且接納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