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wù) 平 臺
女孩因弟弟而眼盲:二胎家庭,沒有公平可言發(fā)表時間:2019-12-19 09:22 劉詩詩兒子的小名這個話題上了熱搜。
據(jù)說,吳奇隆和劉詩詩的兒子名叫步步,也許就是有意在紀念兩個人定情的電視劇《步步驚心》。 當年,吳奇隆在婚禮上曾說過:
“我也不止一次埋怨過老天,我老對他說,你對我不好,你讓我經(jīng)歷過很多奇怪的磨難,遇到很多不開心的事。” 我相信,這些不開心的事,有事業(yè)上的挫折、感情上的不順,肯定也有父母偏心帶給他的傷害。 吳奇隆曾在一次采訪中回憶過,小時候,哥哥和弟弟就算七八名也會得到獎勵,而自己考第三名卻會挨打;和弟弟打架的時候,不管誰對誰錯,媽媽總是向著弟弟;與哥哥吵架,父母責罵的還是吳奇隆,為什么不聽哥哥的話。
再后來,父親欠下了2000萬的外債,彼時已經(jīng)是小虎隊成員的吳奇隆,為了幫父親還債,瘋狂的接通告,有一次甚至夸張到7天7夜沒有睡覺。
然而對于這樣的犧牲,家人卻并不領(lǐng)情,哥哥弟弟甚至還嘲笑吳奇隆拍爛片。
我相信吳奇隆的遭遇絕對不是個例。 現(xiàn)實中,很多父母就是一碗水端不平的,并且更可怕的是,他們偏心而不自知。 之前,一則來自人民日報的微博上了熱搜榜。
來自武漢的一位媽媽發(fā)現(xiàn)女兒的視力突然下降,甚至已經(jīng)到了走路摔跤、影響生活的程度。
領(lǐng)著女兒到醫(yī)院后,她得知,孩子的視力僅為0.15。
而正常孩子的視力應(yīng)該在0.8-1.0之間。
但隨著進一步檢查,儀器驗光卻顯示小女孩的視力在正常范圍,后續(xù)檢查中,醫(yī)生也發(fā)現(xiàn)她的眼睛沒有任何器質(zhì)性問題。
經(jīng)診斷,醫(yī)生認為女孩得的是“癔癥性眼盲”。
原來自從有了弟弟,女孩就覺得自己受到了冷落,長期被忽視導(dǎo)致她一直壓抑著自己的內(nèi)心,進而影響了她的視力。
類似的由于家里生了二胎而影響到老大的例子,還有去年的一則新聞。
去年,上海鐵路南站派出所的民警,找到了一個離家出走的15歲女孩。
女孩是家里的老大,自從妹妹出生,父母對妹妹照料有加,在有意無意中忽視了她。
隨著妹妹的長大,姐姐心中淤積的不滿也越來越深,終于在一些小事的引發(fā)下,她下定決心離家出走。
好在父母在發(fā)現(xiàn)女兒出走后及時報了警,在火車開到上海鐵路南站時,民警在列車工作人員的配合下把女孩攔下。
這兩個女孩的遭遇,讓我想起了電視劇《請回答1988》里的德善。
有一個強勢而聰明的姐姐,和一個愛撒嬌的弟弟,作為家里的老二,德善一直是最被忽視的那一個。
在姐姐弟弟要吃雞蛋的時候,媽媽發(fā)現(xiàn)冰箱里只剩下了兩個雞蛋,那一瞬間她轉(zhuǎn)頭看向了德善,德善連頭都沒有抬起來,說我不用。
朋友的爸爸送給德善炸整雞,并且囑咐德善一定要吃雞腿,但媽媽卻把雞腿給了姐姐和弟弟。
發(fā)現(xiàn)爸爸經(jīng)常給弟弟買冰淇淋后,德善也要求要吃冰淇淋,爸爸于是就買了一大桶,回家分給姐姐和媽媽,可是德善自己依舊是分到最少的那個孩子。
對于德善,以及無數(shù)像德善一樣的孩子來說,傷害他們最深的,不是少吃了一口的冰淇淋,而是父母的分別心。 多子女家庭里,許多家長都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手心手背都是肉,每個孩子我都愛。
然而心理學告訴我們:往往越強調(diào)什么,就越缺少什么。
美國加州大學曾有一項研究,最終結(jié)果表明:65%的母親和70%的父親會不自覺對某個孩子特別偏愛。 但其實,真實比率還要更高,因為在觀察者面前,父母總是努力掩飾自己的偏心。
而另一項更早的調(diào)查專門研究了母親在第二個孩子出生前后對大孩子在“互動性”方面的影響。
換句話說,這項調(diào)查研究的是在有了第二個孩子之后,母親對老大的態(tài)度究竟有了哪些改變。
結(jié)果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母親在老二出生后對大孩子的幫助行為、出現(xiàn)頻率、發(fā)起游戲的次數(shù)都下降了接近4成;同時她對于老大的阻止行為、控制類語言、負面語言、對抗等行為卻上升了超過5成。
也就是說,媽媽們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在有了老二之后,他們對老大負面情緒更多了。
換句更扎心的話說,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盡管他們自以為公平,但在面對孩子的時候,他們的愛就是有優(yōu)先級的。
這樣有分別心的愛,是對孩子最深的傷害。 隨著二胎的全面開放,周圍有兩個孩子的家庭越來越多了。
我表姐就是其中一員。
我小侄女十二歲的時候,家里又添了一個弟弟。
結(jié)果就是,外人看著和和美美的一家人,背地里雞飛狗跳。
表姐經(jīng)常抱怨女兒不懂事、不聽話,明明她照顧弟弟已經(jīng)很累了,女兒還要來添亂。
我說,你要不要換位思考一下: 假如,你老公有一天帶著另外一位女人回家來了。他說:“親愛的,我像過去一樣永遠愛你。但是這個人今后要和我們住在一起了。另外,她也將占有我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因為我非常愛她,而且她比你更需要幫助。這難道不是很好嗎?難道你不為此感到高興嗎?”在這種情況下,你覺得你能怎么辦?
這個例子其實是著名育兒專家斯波克博士在他《斯波克育兒經(jīng)》中,講到大孩子對新生兒的嫉妒時舉的例子。
中國人有個成語叫親如手足,在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里,面對兄弟姐妹,一定要團結(jié)親密,任何負面情緒都是不對的。
我們總是把大孩子對弟弟妹妹的嫉妒視為洪水猛獸,殊不知,這樣的情緒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因此,多子女家庭里,我們作為家長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的嫉妒心,刻意對大孩子更加關(guān)注。尤其是如果大孩子正值青春期,就更需要家長多投入精力去關(guān)注他。 父母對幼小的孩子有著天然的關(guān)注,而對大孩子則會下意識地忽略。這種做法造成了一個很大的悖論:老大期待父母的愛、愛反而少;老二還小,不懂欣賞愛、愛反而多。
這種對于幼崽的愛護已經(jīng)寫在我們的基因里了,稍微不注意,很容易給大孩子留下父母不愛我,只愛弟弟妹妹的刻板印象。 比如新聞里那個癔癥性眼盲的姐姐,一旦她形成了父母更愛弟弟的看法,這個刻板印象就會嚴重影響她對事物的判斷,她的所見所聽所感,就會時時刻刻強化這個觀念,最終她的潛意識選擇用“眼盲”來抗議自己被疏忽。 因此對已懂事孩子的要刻意地更關(guān)注。矯枉過正,過才能及。 其次,對老大更加寬容。
我小的時候跟表妹一起玩,家人總喜歡說,你是姐姐,要讓著妹妹。
我表姐也總喜歡對女兒說,你是姐姐,要讓著弟弟。
借用小侄女的話說:
弟弟比我小十歲,那我要一輩子讓著他嗎?
在綜藝里,同樣家有兩個娃的胡可說過: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待他們要一視同仁,并且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經(jīng)常和孩子溝通。
她也曾教育安吉,一定要讓著弟弟,結(jié)果有一次兄弟倆搶玩具時,哥哥狠狠的掐了弟弟一下,弟弟就躲了起來,并且大聲的說道,我現(xiàn)在這么慘都是你害的。 我們往往容易對小的寬容,對大的苛責,這是自然傾向,但這種自然傾向并不一定有利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反而會給孩子們的相處造成障礙。 老大因為學業(yè)生活等問題會受到大得多的限制、批評和約束。因此,聰明的家長都會刻意地對大孩子更寬容,允許孩子犯錯,鼓勵孩子成長。
第三,是防止中國式逗小孩對孩子的傷害。
我有個朋友在懷二寶的時候給老大做了很多心理建設(shè),慢慢的,老大開始很期待有個弟弟妹妹,結(jié)果有一天,老大放學回家,突然跟媽媽說能不能不要弟弟了。 朋友耐心問了半天才知道,原來是奶奶在接她放學的時候逗她,跟她說爸爸媽媽有了小弟弟就不要她了。 本來開開心心的一件事,因為老人的一句話而成了大孩子的心理陰影。 這種玩笑對于孩子來說并不好笑,而是一種折磨。 任何對孩子說“爸爸媽媽不要你”的玩笑在孩子看來都絕對不是玩笑,開這種玩笑的親戚,哪怕是鐵打的關(guān)系都絕對不能縱容。
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科恩把孩子們對父母的關(guān)愛的需求比喻成蓄杯:每一個孩子都拿著自己的杯子,希望爸媽蓄滿安全感和愛。
而孩子們往往是感性的,只要看到自己杯子被蓄滿了,心里就有了滿滿的安全感。而那些小小的矛盾,也終將在時間的洗禮中升華成手足情深。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一個能跟他們共同成長、共擔風雨的手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