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別再想著做孩子的好朋友,親密的親子關系,遠超“友誼” | 極簡父母法則發表時間:2019-12-11 10:37 當一個小生命呱呱落地,我們無不欣喜,可育兒的過程卻讓我們抓狂,到底如何做才能對孩子的成長最有利?有些父母便兢兢業業地尋覓并遵守各種育兒妙計,……然而,卻不想由此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了不少困難,常常因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自責不已,焦慮的情緒逐漸蔓延在家庭中。在《極簡父母法則》一書中提到:優秀的父母都用放松的心態去育兒,人無完人,接納自己是不完美的父母,去發現自己育兒方面的長處,不苛求自己做好所有事情,寬容自己、包容孩子,親子共同成長。前段時間“陪孩子寫作業、心梗住院”在各大媒體傳播討論,引起激烈討論和深深共鳴,家長紛紛吐糟自己的育兒焦慮,專家各種分享讓孩子寫作業的策略。用心理學家埃利斯的情緒ABC理論來分析,“家長的心梗”,不是由于“陪寫作業”事件引發的,而是由于家長對“教育”的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焦慮情緒引起。我們焦慮的中國家長,迫切要學習的不是教育方法,而是為人父母的方法。教育是為人父母的一項內容,但不是全部。做父母不那么累,親子關系融洽和諧也是重要的人生課題。以下6點來自英國“個人成長”大師理查德·泰勒普的《極簡父母法則》,讓我們真正用放松的心態來做父母。第1去掉附加條件父母給予孩子的,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愛,讓孩子茁壯成長。有些父母給予孩子是有條件的,比如孩子想大學畢業后直接工作,父母說如果你上研究生,我給你一筆錢。千萬不要這樣對孩子,這是操縱,這是控制。在我們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父母可以信任孩子,也可以不信任孩子,如果不信任,就退一步,讓孩子過自己的生活,如果信任,就放心把錢給孩子,讓他們自由支配。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要給孩子附加條件的饋贈,以此左右孩子,無論是錢還是其他。第2不要嘗試所有的事現在的父母,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鋼琴課、小提琴課、圍棋課、舞蹈課、繪畫課等,孩子所有業余時間被安排的滿滿的。這些都是孩子興趣所在嗎?是否給孩子留下了看云發呆的時間?是否給孩子留下四處閑逛的時間?是否給孩子留下在院子里肆無忌憚的玩耍的時間?這些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你現在給孩子安排的各種培優課,讓他們沒有好好玩過,等他們長大了,也不會放松下來,而且活的非常痛苦。不要認為自己選擇的就是對孩子最好的,讓他們按自己的興趣去學習,培養自我學習探究的精神,讓他們盡情的玩耍,做他們年齡該做的事情,讓他們更好的成長,不要將自己的壓力與焦慮投放到孩子身上。第3不要主動提意見給成年孩子提意見,注意兩點:1、永遠不要主動提意見,2、只提孩子需要的建議。孩子詢問你的意見,不是邀請你指示、指導、評價、評判等。比如:孩子向你詢問該不該接受某份工作,你可能會說:“無所謂,反正用不了三個月,你就不干了,你總是這樣”,或者說:“要是不接受,那簡單太蠢了”。類似這樣的表達都不合適,你只需要給予建議,提出一些促進思考的建議,比如:“這份工作哪里吸引你?”,你要幫助孩子找到答案,做出自己的決定。如果孩子的決定與你的建議恰恰相反,這也是他們的權利。第4把孩子當成大人很早的時候,就聽到這樣的教育方式,偶爾也會嘗試,但我不知道為什么要把孩子當成大人,現在才找到答案。越早把孩子當成大人,孩子越早把自己當成大人看待,越早學會獨立自主。現在的父母,總是告訴孩子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孩子總是按你的安排去做事,什么時候才能按自己的真正心意去做,自己獨立思考去面對?把孩子當大人,聽取他們的意見,在很多方面,他們比我們更懂,如時裝、科技、修理等,這對孩子成長來說非常重要。第5別做孩子的好朋友這是很多優秀的父母犯的錯誤,他們太愛孩子,想讓孩子成為自己最好的朋友,分享彼此的一切。孩子有很多好朋友,不再需要更多,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母親(父親),能勝任這個角色只有一人,而這個人正忙于做孩子的好朋友。父母的愛,是孩子快樂的源泉,也是安全感的來源,是孩子的根,孩子總是對父母仰視。如果是孩子的好朋友,你是否將自己的一切和孩子分享?你會向她傾訴你為錢發愁嗎?你會把自己的困惑講給她聽嗎?你會對她象朋友一樣盡情傾訴嗎?如果不能,你對孩子就是欺騙,欺騙關系,你讓孩子如何面對?其實,親密的親子關系,遠遠勝過好朋友。第6你是孩子的父母,不是老師現在的父母,希望孩子在學校優秀,考高分,將來考上好的大學,就算是新生代,初為父母也是如此。孩子下學回來,父母檢查作業,給孩子補習功課,陪孩子上各種補習班。父母與孩子的對話,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孩子所有的主題都是學習。在學校,授業解惑是老師的責任,專心學習,好好考試是孩子的責任,而父母的責任則是鼓勵孩子,拓寬生活視野,可以讓孩子廣泛的閱讀,可以帶孩子周末郊游,可以讓她學習關愛別人。給孩子一個美好的童年,乃至快樂的青少年,將來才會開出美麗的花,才會快樂自信活出自己的人生。寫在最后如果養育孩子成為我們生活的全部,那么這同時也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壓力。總有一天,孩子會發覺父母的成就感是完全建立在自己的表現和前途之上的。而對孩子來說,這無疑是個沉重的負擔。父母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否則,孩子慢慢長大后就很難有屬于他們的生活了。所以,育兒有道的父母至少應該堅持做一些能讓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情,有屬于自己的興趣愛好,而這些興趣愛好可能與為人父母之道沒有絲毫關系。教子育人,首先是你的心情和狀態,然后才是育兒策略方面的學習。你的生活狀態和育兒策略一樣重要,有時候你的狀態更重要。為人父母者,今天你關注自己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