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心理咨詢師是不是都有“病”?| 越愿意承認,“病”得越輕發表時間:2019-11-22 11:04 心理咨詢師這個職業還是比較小眾,因此我們也總是免不了要回答一些比較“無奈”的問題。在人們疑問中,我們會發現心理咨詢可能是一個“被妖魔化”、“被全能化”、“被懷疑”、“被同情”、“被格式化”的工作。那么我們不妨來回答一下這些疑問,解一解大家的疑惑,也為心理咨詢工作正一正名。1.學心理學的是不是一眼就能看出來別人在想什么?這當然是不可能的。人的行為和想法一般不是一對一的關系,行為是想法的外顯,想法比行為復雜得多,所以不可能一眼就看出別人在想什么。并且越是從業時間長,越專業的咨詢師,在這方面就越謹慎,他們會提出很多假設去驗證自己的假設是不是正確,是不是符合來訪者的真實想法。心理咨詢師更多的是通過傾聽,以及觀察眼神、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等來綜合做出結論的。2.咨詢師是不是都會催眠?不一定,或者說,大多數咨詢師都不會催眠,也可以說,會不會催眠不是評價咨詢師是否專業的標準。在心理咨詢專業領域內,催眠的科學性還有待研究和論證。催眠只是一種咨詢的技術手段,就像是醫生治病,催眠是其中的一種藥方,并不涵蓋評估、診斷、檢查的過程,也不能取代其他的治療手段。3.學心理學的是不是自己都有病?也可以這樣說。并且世界上很多優秀的心理專家都是在解決自己的問題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但是咱們需要定義一下 " 病 " 這個詞,從廣義上來說,沒有人是沒有病的,因為人面臨環境變化、面對壓力和事情時都會發生心理上的變化,如果你認為這就是心理病,那么所有人都有病,心理咨詢師也是人當然也有病。但從專業的角度來說,最重的病是自己生了病還認識不到自己有病的人,這些人缺乏自知力。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師是很愿意承認自己是有病的,這說明病得輕。當然,以上是一種戲謔的說法,咨詢師知道自己“有病”,面對“有病”,積極治療,是一種適應良好的狀態。對于有病卻不能承認,也無法面對,內心充滿糾結和痛苦,導致現實功能受損,每個人人一生中都有可能遭遇這樣的階段。在專業咨詢師的幫助下,可以得到改善,讓內外和諧一致。4.心理咨詢師是不是很能說?理論上是的,事實上不是。在做親子關系咨詢的時候,經常有很多家長會有疑問:你說的我給我孩子都說了呀,為什么他聽你們的不聽我們的呢?咨詢師會說:是的,心理咨詢師確實說的跟你們一樣,但是心理咨詢師比你們知道什么時間、以什么方式表達什么內容。表達的事件和方式比內容本身要重要的多。而表達得恰到好處,是建立在良好的傾聽基礎之上的。可以說,心理咨詢師的基本功是傾聽,傾聽比說重要。咨詢過程中,真正產生作用的,是來訪者本人。理想的咨詢是,來訪者自問自答,在這樣的過程中,來訪者完成自我的探索和整合。5.咨詢師整天當個垃圾桶,自己不會生病嗎?不,咨詢師評定外在經驗的標準不是“正能量”或“負能量”,“負能量”的信息不是垃圾,而是資源。正是在痛苦、沖突、糾結、迷茫、困惑的階段,人有機會觸及更深層的內在,去獲得長足的成長。每一個來訪的人都是在與咨詢師分享他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看法和想法。而這些經歷、看法和想法可能即便是他最親近的人,他都沒有告訴過。6.心理咨詢師是不是都有窺探別人隱私的癖好?心理咨詢師確實會看到或者聽到很多常人看不到或者聽不到的隱私。但是心理咨詢師并不是為了了解隱私,他們的目的是為了幫助來訪者解決或者幫助來訪者自己解決他所存在的問題。換句話說,恰恰是心理咨詢師這樣一個人,和咨詢室這樣一個場所,為來訪者提供了可以放心傾訴隱私的對象,和傾訴隱私的場所。在保密原則下,來訪者的個人隱私是受到保護的。7.很多來訪者會說:我也想學心理學,像你一樣幫助別人。你不一定非要做心理咨詢師才能幫助別人。幫助別人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你愿意把精力投入到心理咨詢事業的發展中是可以的,但是可能更適合你的助人方式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因為任何一個職業都是在幫助別人,甚至很多的行業比心理咨詢行業能在更廣泛的方面幫助到更多的人。感受到心理學的意義從而想用心理學去幫助人,跟用心理學和心理咨詢專業去幫助人之間,相差著至少3—5年的專業訓練,以及大量的時間、經歷、財力的投入。8.你們作為心理咨詢師是不是就不會有煩惱?人活著就會有煩惱,心理咨詢師跟一般人的差別是,他們更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并且有更多更有效的方式去處理自己的情緒。9.來訪者:我知道我的問題很常見,每一個人也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為什么別人都能夠自己解決,而我卻必須求助于專業的咨詢師才能夠解決?與有問題諱疾忌醫相比,求助本身就是一種更好的方式,求助本身說明你愿意解決自己的問題,主動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在心理學上把應對問題分為成熟的 " 解決問題 — 求助 " 式和不成熟的 " 退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