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情緒背后 ,往往指向你最深的恐懼發表時間:2019-11-09 15:12 要根本地療愈內在創傷、恢復人格平衡,有三個階段需要經歷,也可以說是不可省略的三個步驟:覺察、接納、轉化放下。第一階段:自我覺察覺察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內心狀態。在每一次情緒升起時,覺察自己正在害怕什么,內心有著什么擔憂。情緒背后,往往都指向一個最深的恐懼,是那個恐懼被他人觸發,使得我們開始害怕,開始延伸出許多憤怒、傷心、緊張的情緒,然后才會驅動我們做出某些行為,以預防我們害怕的事情發生。那份恐懼,多半源自過去的傷痛,是需要療愈的。也許是今生早期童年的,也許是前世的經驗,我們并不記得。無論是否記得恐懼的根源,都可以進行療愈,幫助恐懼釋放。舉例來說,當你要求某人要多陪你、多關心你的感受時,這就是個「為避免恐懼而做出的行為」。此時可以覺察看看:為何自己會有這樣的行為,內心深處在害怕什么?是害怕被遺棄?害怕不被愛?或是害怕沒有安全感?無法覺察自己的人,就會不斷的重復體驗以上的痛苦情緒。心理學家榮格曾經說過:「你沒有覺察到的事,就會變成你的命運。」在未覺知的無明之中,我們會重復一樣的行徑與模式,自然就會創造相同不變的命運;未覺察到的恐懼,就會在生命中經歷更多恐懼。然而,一旦讓覺察照亮內在的恐懼,從內在療愈轉化、進而改變外在行為,生命的劇情就會開始改變。命運為果,內在是因。直接改變外在的人事物往往徒勞無功,只有了解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或創傷,才是從根本轉化生命的方法。也因此,自我覺察,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步,一旦有了覺察,你就等于開啟了療愈之路,生命也將因此有更多可能性。第二階段:接納當我們覺察到內在的恐懼時,切記不要批判,如實地接納它。批判與譴責非常容易在覺察之后產生,因為我們都希望不要痛苦、排斥痛苦,往往覺得恐懼、負面情緒這類會帶來痛苦的東西是不好的,而面對它們,第一個反應就是批判。覺察到恐懼后,很容易忍不住批判,認為這些恐懼是不好的、不應該存在,要趕緊除之而后快。然而,越多的批判,常常越無法讓恐懼與情緒消失。所有恐懼與情緒,就像一個受傷膽怯的孩子一樣,當他害怕的時候,如果對他說:「你不應該害怕,你這樣太膽小了。」孩子只會覺得自己好糟,勉強自己表面上忍下來,但內心還是害怕得不得了。同樣地,恐懼與情緒受到批判后,或許會暫時壓抑下來,但不會消失。只會累積下來,日后又在同樣情境下被勾起來,變成更大的恐懼、更多的情緒。接納是一種愛的表現。接納意味著:我不認為這樣好或不好,我就是全然地接受它,接受它本來的樣子,接受它存在著。接納,是「拿掉所有的應該或不應該」。「應該」與「不應該」是二元對立的思考,在愛與接納的角度來看,則是容納一切,沒有好壞對錯的二元想法,不做切割。容納一切,當然也就包含我們所面臨的恐懼、傷痛、情緒等等。這些表面上看來負面的東西,是為了幫我們找回內在的愛與力量,其實無法區分好壞。它們只是此時此刻,你的狀態之一。第三階段:逐漸轉化、放下當一個恐懼或傷痛已經被覺察,也被接納之后,就可以來到第三階段。放下因為這份恐懼所形成的舊模式、重復的行為,重新選擇新的行為模式。所以這個階段也包含「放下」。放下,談何容易。人是有慣性的,因為需要安全感。用過去的模式過生活,雖然不見得舒服,但至少熟悉、可預測,較不會有意料之外的結果,相對來說是安全的。為了這份安全感,我們往往緊抓著一種固定的想法、做法,也因此常常用慣性來過生活。所以,生命常常安排一些意外,來幫我們打破習慣力,突破舊的生命模式。意外往往措手不及,連預防都沒辦法,只能當下立即做出改變。意外多半是為了促使我們改變而發生的。如果我們已經覺察到自己需要轉化了,我們便有了“自覺”,人有了“自覺”就不需要由意外來逼迫我們行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