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溝通的三大坑,你踩過幾個?發表時間:2019-09-24 09:08 曾經聽過這樣一個小故事:春秋戰國時期,耕柱是一代宗師墨子的得意門生。不過,他總是挨墨子的責罵。有一次,墨子又責備了他,他心里特別委屈:“為什么在眾多的門生中,老師總是責備我一個人,其他人明明沒有我優秀啊。”想不明白,耕柱就去找老師:“難道我是所有弟子中最差勁的一個嗎?以至于經常得到您的責罵。”墨子聽了,回答說:“正因為你是最優秀的一個,所以我才時時提醒和匡正你啊。”聽了老師的話,耕柱才明白了老師的一片苦心,從此,他專心投入學習,再也不會生氣了。從這個故事來看,溝通真的太重要了,它可以消除人們之間的誤會,讓關系更融洽和諧。我們每天都要與人打交道,與人打交道就必須要溝通,溝通最基本的原則是尊重和理解。可是,在我們溝通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三個誤區。1情緒的介入,讓溝通充滿火藥味前段時間的熱播劇《小歡喜》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讓人記憶深刻。喬英子因為被媽媽宋倩阻攔,不能上自己喜歡的南京大學,失眠34天后,離家出走,準備跳橋。英子在大風中哭著問媽媽:“你有想過我心里到底想要什么嗎?”面對英子的哭喊,宋倩這個時候還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出不來,她回答說:“我這是為你好,你為什么非要去那個南大呀?”把孩子都逼得快要自殺了,宋倩還沒有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問題。每次她與孩子溝通時,總是把自己的情緒帶入兩個人的對話中,動不動就發脾氣。只要是她覺得重要的事情,一律是她說了算,如果孩子提出異議,那肯定是上綱上線,大罵一頓。溝通不光是要交流問題,更是要傳遞情感。長期的無效溝通,讓英子的情緒也跟著媽媽的情緒飄忽不定。因為得不到理解,英子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了。帶著情緒的溝通,失去了平等和尊重,只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對方身上。這樣的溝通,更容易激怒對方,激起對方的對抗心理,使整個溝通過程變成了一個“車禍”現場,失去了溝通本身的意義。有一句話說得好,不要把個人情緒帶入任何場合,那樣很幼稚。帶著情緒去溝通,輕則影響了溝通的效果,重則破壞了彼此之間的情感,真是得不償失。2內心戲太多,對方根本沒懂你的意思朋友講了她的一個故事。有一次她過生日,本來跟老公說好一起去外面吃飯的,結果那天飯也沒吃,還吵了一架。那天下班,老公正在忙著做飯,她一看就生氣了,明明說好要一起出去吃的,怎么又做上飯了?但她沒有說話,等著老公發現她生氣的原因。老公問:“回來了,快洗手吃飯。”她想老公一定看出來自己不高興了,也懶得說什么,嗯了一聲,就坐沙發上了。這時老媽打來電話:“閨女,今天是你生日,記得吃碗長壽面。”聽著老媽的電話,朋友的眼淚就開始嘩嘩地往下流,心里想著:“除了老媽愛我,其他人都是假的。”等老公把飯端上桌了,才發現她哭了,老公非常奇怪,一把抱住她問:“誰欺負你了,怎么哭成這樣?”著名作家蔡康永提出,在溝通中,人往往有一種自我透明錯覺:我們常常誤以為自己明確表達了我們的感受,可是別人根本接收不到。我們以為自己就像一本攤開的書,別人都讀得到字里行間的意思,實際上在別人眼中,我們卻是一本合起來的書,怎么讀都讀不出內容。也就是說,與人溝通時,我們的內心戲太多,嘴上根本沒有表達明白,更多的時候,我們總是用生氣和掩飾來表達,所以才造成了別人的誤解,這就是自我透明錯覺。這樣的溝通,經常讓人處在猜測之中,猜來猜去,也弄不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所以就造成了很多的誤會。你以為你不說什么,對方就能懂你,實際上,你的內心戲卻成為了你們溝通的障礙。溝通是雙向的,與其獨自一人默默上演內心戲,不如開誠布公真誠交流,才能使雙方溝通更加高效順暢。3鋪墊太多,進入不了正題前些日子,一個很久未聯系的初中同學加了我的微信。對方先是了解了我最近幾年在哪里混,混得怎么樣,然后聊了家庭孩子一堆問題,等到這些都問完了,又關心起了我的父母身體如何。問得我云里霧里,只想早點結束這次沒有意義的談話。等我打出了“早點休息吧”幾個字時,對方才說,想讓孩子去我們學校上學,看能不能給幫點忙。有事說事不就完了嘛,來一大堆沒用的,叫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這位同學只想著跟我拉關系,可他卻不知道溝通是以尊重對方為前提條件的。除了這種現象,還有些人在微信中與人溝通時,時常會問:“你好,在嗎?”說完這句話,半天就沒影了。這個時代,節奏越來越快,每個人的時間都很寶貴,有時候做事情多了一個步驟都會覺得是浪費時間。更何況,你漫無邊際的閑聊,只會讓人覺得反感。在溝通時,減少前面的鋪墊,能夠很快步入正題,就是節約別人的時間,同時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懂得尊重別人,才是一個人情商和素養的體現。4學會溝通,避免掉坑無效溝通會給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很多煩惱。如何避免無效溝通呢,下面的一些方法,值得借鑒。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