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咨詢案例:“帶著問題一起生活”是維持婚姻的重要能力發表時間:2018-12-04 09:58 一、溝通的死循環婚姻中出現問題無法解決,其中一個原因源于夫妻雙方無效的溝通。“我問你,你一個星期在家的時間有多少?你有沒有陪過孩子玩?你算一算自己總共有幾次送孩子去上學?你整天每天在外面應酬別人,你有沒有想過最需要你陪的人你卻沒有時間陪?真不知道外面到底有什么這么吸引你?”梅一連串的逼問,讓她的丈夫無力招架,他瞪著她的臉,說不出話來,半晌看向我說:“你看,她就是這么的自我和霸道,一個人把所有的話都講完了,我說什么根本沒有用,唉”重重的嘆了一口氣,他往后靠在椅背上,不再說話。梅的丈夫明顯的對談話失去了興趣,將身體盡量往后退,試圖在自己的面前豎起一道墻,他準備關閉自己,不再說話。當他這樣做的時候,我看到梅更加憤怒,恨不得自己有一雙強有力的手,將他從那堵墻后面拉出來。我問梅:“你們在家里的交流也是這樣的嗎?”“是的,每次我才把問題說到一半,他就不愿再談。無論你怎么說,他也不搭理你,我就好像是在跟空氣講話。”“你認為你們之間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沒有溝通,他應該知道再這樣下去我們之間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大,越來越難解決,這樣的日子我再也無法忍受,如果他再不改變,我們就只有離婚。”梅的話語里透露出絕望,還有對婚姻完全沒有辦法的無助感。我轉過頭問梅的丈夫:“你覺得你們夫婦之間的問題是什么?”他說:“只要她不無理取鬧,別動不動就說離婚,有事說事,我覺得我們就沒有什么太大的問題。”梅不樂意了:“每次一說到你不對的地方,你就說我無理取鬧。不能說你的問題,我們談什么,你覺得都是我一個人的問題,我告訴你,一個巴掌拍不響。你根本就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問題,那怎么解決問題呢?”我很熟悉這樣的對話,來咨詢的夫婦通常都認為只要對方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做出改變,問題自然就解決了。很顯然,梅需要丈夫參與到家庭生活中來,她需要丈夫的陪伴,需要與丈夫之間有情感交流。在養育孩子的方面,她渴望得到丈夫的支持,當她得不到自己渴望的,就將失望和憤怒變成指責和抱怨。我不知道梅的丈夫是不是從一開始就在關系中保持一定距離,還是因為妻子的指責讓他感到受傷而逐漸遠離。他的退縮讓梅更加抓狂,她加重對丈夫的指責,希望給他施加壓力,讓他不再逃避,他們的溝通陷入了死循環。二、說出自己真正的需求要解開這個死循環,他們雙方要看到這種溝通方式的無效性,停止用這個方式繼續溝通。“梅,當你在指責你的丈夫沒有待在家里陪伴你和孩子,你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么?”“我想讓他知道我和孩子也需要陪伴。”“你表達你需要他的陪伴,和你指責他沒有陪伴你,你覺得這兩種表達之間有什么不同?”“我一開始有好好跟他說,但是他并不在意我說的,我覺得他并不關心我的需要是什么,因此我才生氣。”梅顯然還沉浸在自己的憤怒與無助當中。“現在你來試一下,告訴你先生你希望他多些時間陪伴你和孩子,并告訴他當他沒有花時間陪你,你的感受是什么好嗎?”梅稍微側過身,眼睛看了一下丈夫,說“我希望你多些時間陪伴我和孩子,我一個人在家帶孩子,讓我覺得你好像不關心我們。”我問梅的丈夫,“聽到妻子這樣講,你是什么感受?”“我怎么會不關心你們,我所做的這一切不都是為了讓這個家庭能過上好日子。”我打斷了他:“請先不要解釋,告訴我你聽到了什么?”“她說她希望我多陪她和孩子。”“還有呢?”“她說我不關心她們?”“你的妻子跟你說她希望你多陪她,說她一個人帶孩子很孤單,你有什么感覺?”我堅持問他的感受。“我也想,可是我的工作性質就是這樣,我也沒有辦法。”“你說你沒有辦法,當你沒有辦法滿足妻子需要你陪伴的愿望,你是怎樣的一種心情?”“我覺得有壓力。”“當你感到有壓力的時候,你會怎么處理這種壓力?”“我會不說話,我希望她能明白我的處境,停止對我的抱怨,不再給我壓力。”“所以你不說話是因為自己感到有壓力。”我轉過頭問梅:“你知道你的丈夫不說話是因為他有壓力嗎?”梅說:“我不知道,她從來都沒有跟我說過。”“這個還要說嗎,你應該知道啊”梅的丈夫說。三、積極的回應比起一開始妻子不停的抱怨,丈夫用退縮的方式拒絕溝通,現在他們的溝通往前走了一步,梅表達了自己的需要,丈夫說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他們的對話還停留在在各自的感覺中。我決定讓他們再往前走一步。我問梅:“當你跟丈夫表達了自己的孤單和無助,你希望得到丈夫什么樣的回應?”“我希望他不要否定我的感受,能夠體會我的心情。”我問梅的丈夫:“如果把你的壓力放一放,試著理解梅的感受,回應一下她的感受,你會怎么做?”“我知道你一個人帶孩子不容易,可是我也是沒有辦法嘛。”我打斷他:“等一下我會給你機會談你的處境和感受,現在你試試把‘我沒有辦法’換成‘你希望我怎么做?’”就這樣,我幫助梅和她的丈夫表達各自的感受,讓另一方將Ta聽到的關鍵詞找出來,確認自己聽到的是否是對方想要表達的,然后回應對方。一開始他們表現出對這種溝通方式的生疏和不適應,我讓他們每次在講完之后都給自己的表達的效果做個評分,再請對方談自己聽到后的感受。慢慢的我看到他們雙方臉上的表情開始放松,生硬的指責變成柔和的請求,退縮和冷漠變成點頭和回應。“你們有沒有感覺到現在房間里的氣氛的改變,你們認為是什么改變了剛才你們兩之間的緊張和對抗?”我問梅的丈夫。他說:“她說話的聲音變柔和了,表情也沒那么可怕。”“那你注意到自己的改變了嗎?”他沒說話,我問梅:“你覺得你的丈夫有什么改變嗎?”“他有在聽我說話,沒有否定我的感受。”我又花了一些時間跟他們夫妻討論剛才這個溝通過程中的一些具體的細節,強化這種正面積極的體驗。四、建立新的溝通循環梅需要丈夫的陪伴和關注,梅的丈夫希望得到梅的理解和支持。當雙方都關注在自己的需要上,而忽略了對方的需要。當兩人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一方采取抱怨和指責的方式,而另一方則采取回避的態度。通過這上面的對話練習,梅體驗到兩種不同的表達所帶來丈夫不同的回應,當她表達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對丈夫的指責的時候,丈夫沒有將自己封閉或是后退。我問梅的丈夫:“當你的妻子表達自己的需要,沒有指責你,你感覺有什么不同?“我覺得自己被指責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是個沒有用的人,我覺得生氣,因為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沒有被看見,我覺得她要控制我,我只有按照她的要求去做她才會滿意。現在我覺得她沒有那么咄咄逼人了,”梅說:“當他后退不聽我,或者否定我的感受,我覺得自己非常的孤單和無助,對他越發的不滿,而我的抱怨將他推的更遠。”梅和她的丈夫意識到他們原先的溝通常常是無效的,兩人陷入對方收不到自己傳遞的信息的挫折中,負面情緒升級,做出指責或退縮的反應,使得溝通無效。我幫助他們回到溝通的最初意圖,用直接而不帶有攻擊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需求,聽到的一方給出積極的回應。他們雙方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順暢的溝通。溝通不暢往往是暴露婚姻問題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但是在溝通不順暢的背后往往隱藏著其他方面的原因。比如各自對婚姻的認知與期待,對親密關系的理解,引發和處理情緒的方式,性格方面的差異等等,只有真正了解這些原因,才能理解自己和對方的需求,在溝通中才能清晰準確的表達自己的狀況和回應對方的需求。本案例中梅對丈夫陪伴的需求來自于她童年沒有得到父母的陪伴,父母工作比較忙,將她放在爺爺奶奶家直到她上小學才回到父母身邊生活。她將自己以前在情感方面的缺乏投注在丈夫的身上,渴望得到丈夫的愛和陪伴。而梅的丈夫成長的家庭屬于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比較疏離,大家不太表達情感的需求,因此面對梅的需求,他不知道該怎么回應,采取了回避的方式。五、帶著問題一起生活大多數婚姻出現問題的夫妻都抱著這樣的想法,是對方的某些行為導致了婚姻中的問題,只要對方做出改變,他們的婚姻就不會有什么問題,這個婚姻才能繼續下去。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JOHN GOTTMAN在長達40年對婚姻關系的研究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婚姻中有絕大部分的問題是無法解決的。比如說夫妻兩人在生活習慣方面的不同有時會讓彼此無法忍受,消費觀念的不同也會帶來很多的沖突,還有日常生活中優先秩序的安排等等。很多人無法接受自己的婚姻有很多問題的狀態。我曾經有這樣的一位來訪者,她在與丈夫的關系中除了問題,兩人找不到解決的方法因此決定離婚,他們約好第二天去民政局辦離婚手續,她在頭天晚上找我咨詢,當她得知婚姻中本來就有很多無法解決的問題,接了婚的夫婦如果沒有讓自己學會帶著問題繼續生活的能力,就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放棄婚姻。她說:“我過去從來不知道這是婚姻的真相,我以為,只要兩個人相愛就一定會去解決問題,如果問題解決不了,一定是沒有愛了。”不只是她,很多人對婚姻都抱有這樣的想法。這也容易理解,因為大部分人對婚姻的期待和想象就是一帆風順,幸福美滿。也正是出于這樣的認識,當婚姻中出現問題的時候才覺得必須要解決掉這些問題,婚姻才能順利的進行下去。既然這么多的問題都無法解決,那么該如何帶著這些問題繼續生活在一起,是維持婚姻需要掌握的一種特別重要的能力。而這種能力的發展不是一段話或幾段話就能夠說明白的,我會通過另外的案例來呈現帶著問題維持婚姻是一種怎樣的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