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你是“囤積型人格”嗎?發表時間:2018-11-09 14:30 拼命儲蓄卻難得消費,這在心理學上叫做“囤積型人格”。這種人格的形成既有個人層面的因素,也有社會層面的因素。 在個人層面,囤積型人格可能起源于內心強烈的匱乏感。 有些人從小生活在缺乏溫情的環境中,情感上有著深深的匱乏感,他們就可能形成囤積型人格,因為潛意識在用占有大量物質來彌補內心情感的缺失。暴食癥是“囤積”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通過口腔的攝取來占有食物,以食物入肚來填補空虛,這是最原始、最形象的表征。 在社會層面,當出現大面積的物資短缺時,社會成員就有可能因為創傷記憶而形成集體性的囤積型人格。 比如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那段缺吃少穿甚至餓死人的年代的老一輩人,大部分都會特別愛惜東西,他們會大量囤積食物、衣物,什么都舍不得扔,很多食物甚至要存放到過期后才會去食用。 這正是因為他們經歷過那段時期后,內心創傷性地被鐫刻下了對于極端匱乏的恐懼,使得他們潛意識里相信“我必須囤積很多物資以備不時之需,如果肆意吃喝,那將可能難以應付困難時期。 因此,一有東西就吃是不明智的,甚至是有罪的。”正是這種恐懼感與罪感使得這些老年人下意識地不吃子女孝敬的時鮮物品,對他們來說,不吃而是囤著更有快感。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幫助身邊有囤積型人格的人,那么最好不要一直勸說、指摘他的囤積行為。多和他們聊聊,讓他們檢視那些匱乏的記憶,在他們情緒得到宣泄的同時適時地提醒他們注意現在已經今非昔比,不會再有那些可怕的事發生,這樣也許會對他們更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