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教育中的“第十名現象”發表時間:2017-11-26 10:14 所謂“第十名現象”,據說是杭州的一位小學老師發現的。媒體介紹,這位從教近20年的老師,有意識地對1990年前后畢業的150名小學生作了跟蹤調查,結果在這些如今已上大學或工作了的學生中間,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第十名現象”,即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學生,在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現出色”,并成長為“棟梁型”人才;相反,那些當年備受老師寵愛、成績數一數二的優秀學生,長大后卻淡出優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學和就業等方面屢屢受挫。
所謂“第十名現象”,據說是杭州的一位小學老師發現的。媒體介紹,這位從教近20年的老師,有意識地對1990年前后畢業的150名小學生作了跟蹤調查,結果在這些如今已上大學或工作了的學生中間,發現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第十名現象”,即前三名之后,第十名前后直至20名的學生,在后來的學習和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現出色”,并成長為“棟梁型”人才;相反,那些當年備受老師寵愛、成績數一數二的優秀學生,長大后卻淡出優秀行列,甚至在其后的升學和就業等方面屢屢受挫。 這種現象也說明了一個觀點:一個人能否成功不取決于學習成績的高低。反思學校的教育,學校的排名往往很單純地用語文、數學成績為標準。而教師、家長們都在督促、強迫孩子擠進“前三名”或“前五名”。這使學生的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發展個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約制,反而束縛了他們智力的發展。又因為他們都是聽話的“好孩子”,一些好的個性也會被束縛。另外,老師們“抓兩頭,帶中間”的教學方法,使這些尖子生在學習上很容易得到老師的“關照”,從而削弱了他們的學習上的獨立性。因此后來就不適應大學相對較為“松散”的教學方法。這是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淡出”優秀行列的主要原因。與此相反的是,第十名左右的學生雖然成績不是優秀的,但是他們大都比較活潑,靈活性強,學得較為輕松,興趣廣泛,老師不大注意這些學生,因此其學習的獨立能力較強,有很大的潛力。另外,這些學生沒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壓力,使他們在健康的心態中學習。這是他們有“后勁”,進步和成才概率較高的主要原因。學業成績考查學生的主要是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而人際溝通能力、領導管理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等,卻在考試中難以體現出來。一些學生盡管成績優秀,但成功智力的發展卻相對滯后了,反倒是那些第十名左右的學生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一直保持協調、平衡,其成功的概率也高。 著名心理學家斯騰伯格用成功智力來解釋:他把學業上表現出來的智力稱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達到人生中主要目標的智力,它包括:創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實踐性能力。成功智力在現實生活中不是凝固不變的,而是可以不斷修正和發展的。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學業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協調、平衡。要發展孩子的人際溝通能力、管理領導能力、藝術創作能力、動手能力。 日本的松下公司就有一種很特別的擇才標準,即“尋求70分人才”。公司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認為,人才的雇傭以適用公司的程度為好。程度過高,不見得一定有用,招募過高水準的人是不適宜的。這種選才用才方法,與第十名現象是如出一轍的。 具有成功智力的人會努力尋找一種不僅可以勝任的工作,而且還能干得與眾不同的工作環境。他們創造著自己的機會,而不是讓機會受他們自身所處環境的制約。 教育所要培養的人,是社會需要的人,還是教師喜歡的人?社會所要選擇的人,是能做事的人,還是能背知識點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