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意象對話:喚醒母親原型發表時間:2017-11-26 10:11 建立親密關系的首要問題是必須擁有一個可以帶來愛、寬容、接納和安全感的母親形象,這要牽扯到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型概念――母親原型,這是在人的集體無意識中所共有的,代表著一切滋養和包容的原型形象。通過意象對話,來喚醒你心中的母親原型。
在我咨詢的女性案例中,經常會發現和母女關系有關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是,很多來訪者母女關系不夠親密。比如,女兒不會跟母親撒嬌,甚至不會跟母親有任何身體上的接觸,包括傷心、悲哀,或有重大事件發生的時候。母親也不會跟女兒溝通,有些做得好的母親會跟孩子象朋友一樣相處,但她卻沒有辦法讓孩子對她產生依賴和信任的心理。 我想,一個人最基本的安全感應該是從母愛中獲得的,但恰恰有一些母親不會表達自己的母愛,或者是她自己也沒有得到過,那么,幫助她們重新構筑親密關系,就會成為咨詢中必經的一個重要過程。而在此過程中,我發現,建立關系的首要問題是必須擁有一個可以帶來愛、寬容、接納和安全感的母親形象,這要牽扯到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型概念――母親原型,這是在人的集體無意識中所共有的,代表著一切滋養和包容的原型形象。 在女性成長的過程中,母親的言行對女兒的影響非常深遠,甚至有可能一代一代傳下去,母親是建立成年女性模型的最直接的來源,當這一模型在女兒心中樹立后,女兒所表現的女性氣質和母親氣質,會與這個模型驚人地一致。而我的治療,是讓女兒看到,在這個模型之外,在自己內心深處,還有另一個讓孩子感到安全、愛和包容的母親原型,當這個原型被喚醒以后,女兒就可以很容易幫助母親,或者幫助自己的女兒,重新構筑一種親密關系。 在我用意象對話技術喚醒母親原型時,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案例一:女兒,30歲,是家中乖乖女,離婚,現與父母同住。12歲時開始離開家讀書,有一個小兩歲的弟弟,是家中的淘氣大王。 來訪者無法與母親親密相處,家中的關系是“相敬如賓”型,這是一種相對于家庭而言很疏遠的關系,當來訪者嘗試與母親近距離接觸,既伏在母親肩頭哭泣時,被母親推開,母親很不習慣跟女兒的身體接觸。但母親愿意跟女兒在言語中進行交流。很顯然,對一個女兒而言,這是遠遠不夠的。來訪者的母親曾對女兒說過,很遺憾自己的母親沒有真正讓她嘗到過母親慈愛的感覺,那是一個很嚴厲的老太太。她很難過自己從沒有跟母親有過親密的感覺,但她沒有意識到,她正在把這種遺憾傳給自己的女兒。我想,對大多數人而言,不是她們不愿意去做,而是不會。很多母親都不會用真正母親的態度去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很多人根本就沒有得到過真正的母親般的愛撫,她們心底深處的母親,睡著了。我的來訪者懂事、聽話,從來就沒有讓父母操過心,就連12歲獨自離家,都不曾讓父母擔心。 在意象中,來訪者是一個12歲的小姑娘,孤苦無依,可憐地哭泣著,她覺得自己是一個孤兒,沒有人疼惜,同學也不理睬她。我教她自己用雙手交叉抱住自己的雙肩,同時想象另一個30多歲的、成熟的“子人格”抱著這個12歲的小女孩,安慰她,撫摸她,輕輕地拍著小女孩的肩膀,跟她說,‘有我在,我在這里陪你,不用怕,我永遠陪著你,我很喜歡你啊’等等。當她這樣做的時候,哭泣慢慢和緩,繼而停止下來,來訪者覺得很舒服。在以后的咨詢中,繼續重復這樣的場景,直到意象中的小女孩不再哭泣、開開心心為止。 隨后教她學會在母親面前撒嬌,例如:讓母親幫助自己找一樣東西,母親居然將家中大大小小的柜子都翻了一遍,來訪者感到很不好意思,因為她從沒有讓母親為自己操過心。此時提醒她母親其實很想為她做些什么,只是不會也沒有機會而已。隨后,當來訪者有一次撒嬌,讓母親為自己洗一件小衣服時,母親爽快地答應了,令來訪者驚訝不已,她沒有料到,母親其實是愛自己的,只是不知道該為她做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