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發表時間:2023-03-27 09:55 這幾天在一個群里,聽到一個讓人久久不能平靜的故事: 小馨是一個讓人羨慕的寶媽,三口之家,夫妻工作穩定,有一個在讀小學三年級的女兒。 美中不足的,是女兒一直不見起色的學習成績。 作為一個一路走來都優秀慣了的女性,一直不甘人后的她起了念頭,想要通過視頻監控,找找原因,自己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于是有一天,小馨瞞著丈夫和女兒,在家里各個角落悄悄裝上了攝像頭。 小馨說,雖然知道不妥,但這實在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 01 意外揭開的“真相” 后來,通過視頻監控回放里的一幕幕,把小馨自己驚到了。 鏡頭一: 夫妻倆前一秒還在溫柔地跟女兒說話,下一秒談到女兒某個反復寫錯的題目時,臉上咬牙切齒、怒吼的表情幾乎可以用“猙獰”形容。 而此時,坐在桌子旁的女孩,下意識地蜷縮起小身板,痛苦地捂住了耳朵。 鏡頭二: 夫妻倆在臥室里討論女兒的學習問題。 語速越來越快,嗓門越來越大,倆人的情緒快速地在憤怒、冷漠之間切換。 這個時候,坐在隔壁的女兒,貌似乖乖地在學習,其實耳朵豎著在聽父母說話,小臉上全都是緊張的神情。 鏡頭三: 夫妻倆再次為了孩子的學習問題爭執起來。 吵到某一個點上,妻子情緒有些失控,講出某句話時,嗓門突然高了八度! 就在這個時候,坐在書桌前的女兒像受了驚嚇的小兔子,蹭地從座位上站起來,呆愣了片刻,才又慢慢坐下去…… 看完監控,小馨才意識到,自己的孩子一直以來到底在承受著什么。 而監控視頻就像一面鏡子,反射著自己在日常教育孩子時“面目可憎”的樣子。 最可怕的是,這樣充滿情緒張力的恐怖場面,竟然每一天都在這個小家庭上演。 02 父母的情緒影響孩子的一生 其實我們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時常會忽略我們自身情緒帶給孩子的影響。 最近,北京一位年輕的媽媽因為瑣事與丈夫發生爭吵,一時情緒激動,竟打算從11樓窗戶跳下去。 孩子爸爸則奮力拖拽。 而年紀尚小的孩子只能無助地看著,嚎啕大叫著:“媽媽,媽媽!” 所幸,當時民警踹開防盜門,將媽媽牢牢地拖拽回屋內,避免了一場悲劇發生。 媽媽的性命挽回了,可在孩子心中留下的深深傷痕該如何填補? 新聞里,我們常常能看到有太多孩子成為“父母的情緒買單者”。 父母爭吵,一氣之下把孩子扔在商場、機場等地方,各自揚長而去的人并不少見。 這些父母之舉或許過于極端。 但生活中,因為工作壓力、夫妻關系、家庭糾紛、孩子的學業壓力,導致父母情緒失控的舉動比比皆是。 很多現實的案例都顯示: 如果父母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一些過于極端的反應,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創傷。 孩子在將來的生活中很可能會形成一些創傷后應激障礙,甚至會發展為人格障礙和精神性問題。 在幼兒園或者小學,我們經常會看到個別孩子情緒暴躁, 攻擊性很強、不快樂。 一般來說,這樣孩子的父母關系都是很緊張的。 父母不穩定的情緒, 不僅會造成孩子性格缺陷, 更是引發心理障礙、 語言發育遲緩等現象的元兇。 曾經在一次小學一年級語文觀摩課上,我聽到一個孩子分享她的作品《家》: “我有一個家,有爸爸,有媽媽,還有我,這個聽話的好娃娃。我愛爸爸, 我愛媽媽……” 孩子非常認真但卻口吃地朗誦著,此刻我身邊孩子的父母,眼淚在慢慢流淌…… 課后的交談讓我了解到,他們過去經常遇到大事小事都會爭強好勝,不管不顧地吵架。 在孩子一歲多時他們大吵過一次。 此后,他們發現正在牙牙學語的孩子忽然話少了,一講話就很緊張,而且慢慢出現了明顯口吃。 在四處求醫的過程中,醫生的回答令他們意想不到,卻又后悔莫及。 原來是父母任性和放縱的爭吵對孩子的心理發展、性格發展產生了直接影響,引發了孩子的口吃。 03 父母的沖動行為 對孩子的傷害巨大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中,包寶寶不聽媽媽的話,執意搬出去住,媽媽突然憤怒地抓住他,一把吃進了肚子里。 流淚的神情、躺床上幾天不吃飯,表明了媽媽有多后悔。 她多疼他啊,意外看見包子變成了小寶寶,她愛得不得了。 她從沒想過他也會長大,會離開她,更沒想到有一天,她會因為沖動吃了他。 盡管現實沒有這么夸張,但父母沖動對待孩子的事比比皆是: “有一次,我急著帶孩子出門,孩子偏不起床,我生氣地使勁一拉,孩子手脫臼了。” “晚上叫孩子洗漱,他怎么都不動,我的火一上來,把牙刷摔成了兩半。” “孩子讀初中,有一天說我不會當父親,我平生第一次甩了他的臉一巴掌。” “陪孩子做作業,她不專心,氣得我把她作業本給撕了。” ...... 大多數父母都小心呵護著孩子,可免不了的是,在愛孩子的過程中,常常因為發怒,沖動對待孩子。 孩子被打過的身體會復原,而孩子心靈所受的傷害,卻是難以想象的巨大,而且影響深遠,這常常是不被察覺和知曉的。 因為孩子受創后哭鬧或異常安靜,都可能會因為父母處于盛怒之下,不被關注和發現。 孩子因此出現的語言發育遲緩、性格缺陷、心理障礙等問題更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很多年輕父母都不會把這些問題歸因到自己的情緒控制之上。 由于他們對孩子受到的傷害渾然不知,常常會使悲劇不斷重演,讓孩子心靈之傷雪上加霜。 04 情緒穩定的父母 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來源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幸運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孩子對于父母情緒的變化,就像風濕病人對天氣變化一樣的敏感。 那些小心翼翼地察言觀色,都是日積月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 作家尹建莉說:“你對孩子發的三分脾氣,會對孩子造成七分傷害。” 但誰都有情緒不好的時候,誰都有抑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家長要做到情緒穩定,可以從讓自己心態平和,放下對孩子的控制這兩方面入手。 1. 心態平和 父母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一個人情緒柔和就要做到心態平靜,只有心態平靜下來,對事不急躁,遇事沉著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不要把工作的壓力,生活的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每天學會清空自己,清空壞情緒,靜下心來想一想。 不要焦躁,用穩定的情緒為家庭擋住風雨。 只有家長的情緒穩定,家庭氛圍才會好,孩子也才能有一個更好的成長環境。 孩子很敏感,一旦他們感受到你內心的平靜,他們也會變得平靜下來。 也就是說,一個從容的父母,會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安心。 因此,他們的安全感才得以構建,他們也才能夠在安心的氛圍下,更加專注地探索。 相反,當父母內心充滿了躁動、慌亂和不穩定,孩子感受到的也是不安和躁動。 表現出來就是情緒上的易激怒,以及行為上的無法專注某一件事,特別是無法專注地學習。 2. 放下控制 很多父母習慣于做一個指揮家,總想讓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做事,稍稍偏離就會怒火上身。 其實父母太過強勢,就容易造成情緒起伏不穩,不夠柔和。 有人曾說:父母學會示弱,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細細想來,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 強勢的父母就像太陽,會遮擋住孩子自身散發出的光,對待孩子鼓勵教育比打擊教育更有成效。 如果經常發脾氣,就要反思: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對自己、對孩子、對他人、對環境是否有過高的期待和理想化的要求。 比如,孩子必須聽我的、必須學習好、必須及時主動完成作業、必須比鄰居的孩子強...... 我們要學會擯棄頭腦中這些“必須”執念。 不合理信念或不現實的期待,學會鼓勵孩子自己走,在他出現錯誤時為他糾錯,這比為他劃定前行道路來的更有意義。 父母情緒是條河,孩子是岸邊的樹。 父母情緒柔和才能促進孩子更好成長,父母的情緒柔和,是孩子一生的寶藏——它能讓孩子從容不迫、按照自己的步調地走好自己的人生。 父母情緒穩定, 家庭和諧,給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孩子安全感、歸屬感、價值感的來源, 更是他們人格健全、生活幸福的基礎。 特別是孩子年幼時,他的自我意識還不成熟,父母就是他的世界,孩子就是從父母的眼中看見自己的樣子。 家庭教育是藝術,更是父母心胸與智慧的修行。 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更是彌足珍貴的,成長比成績重要,成人比成才重要,生命比一切都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