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因為你不聽話才會生病的!”
不知道大家在生病時,
聽到父母這樣的抱怨時,
都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又或者,作為父母,
你曾經在孩子生病時,
也對他說過這樣的話,
今天就來看看,
這些話是如何影響親子之間的感情的。

孩子生病,是每位家長不想面對又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生病是人體最脆弱的時候,身體上的不舒適,會讓孩子的情緒低落,性格也會變得敏感,他們也更容易哭鬧和使小性子,甚至表現出“退行”的行為。比如5,6歲的孩子突然變得粘人、要大人喂、很久未尿床的孩子突然尿床等,這都是孩子需要父母更多關注的信號。
一個小孩子不舒服,生了病,意味著他會得到比平時更多的來自于父母的關注和愛護。這時候父母的陪伴就如一個放大鏡,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也是翻倍的,過程中的細節都能成為孩子日后回味的溫馨時刻,也是親子關系的見證,會影響著孩子成年后跟父母的情感。相反,如果孩子在生病時,最需要依賴的父母卻不能陪伴在身邊,或受到冷漠對待,甚至受到父母“借題發揮”的責罵和批評,敏感的孩子會認為“爸媽不愛自己,至少不是那么的愛”,自我價值感會降低,親子關系也會受到損耗。冷酷對待和批評責罵這兩種態度,會更容易在這時導致孩子的心理障礙,自卑、自閉、敏感等負面種子也在孩子心里生根發芽,父母冷漠對待的情形也很容易被孩子回憶起。02
我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也許,在孩子生病時冷漠,甚至埋怨的父母并不多見,但在孩子生病時“借題發揮”的父母卻大有人在。生病時被父母“借題發揮”是一種什么體驗?《知乎》關于原生家庭影響的一個主題中,看到不少網友的分享,我們收集了10個網友關于孩子生病時被父母指責的體驗。一直以來,生病我都不跟爸媽說,不是不想,是不敢,我害怕他們喋喋不休地對我責問責問責問。
比如感冒,會一直問是不是衣服穿少了、是不是風扇開太大了、是不是沒蓋好被子睡覺、是不是出汗了沒擦干,然后開始給我講一大堆道理,教育我要怎么怎么樣。真的很討厭。其實生病只是冰山一角,日常生活所有的事情,都是這樣,比如小時候打碎碗,搞丟了衣服,作業忘記做,睡覺睡過頭,總之,所有事情。還以為只有我爸是這樣。小時候大病沒有,咳嗽感冒嚴重點,我爸只會說"要你加衣服你不加,天天咳咳咳,擤鼻涕用那么多抽紙”,導致我后來在家咳嗽都盡量憋著。生理上沒有影響,但隨之而來的是我對別人出現感冒咳嗽也不以為然,我爸現在傷風身上酸痛,還埋怨我為什么不關心他,其實我已經被他影響了,認為這是沒什么大不了的問題,就算是問題,也是他自己沒有注意保暖。
我想,大多數人的冷漠應該都來自小時候的遭遇。每次感冒,我媽就說:“怎么又感冒了,每天為你操心真是操夠了。誰叫你不好好穿衣服……”然后不耐煩地去買藥,買回來后又說:“多注意點,你看這么點藥就要四十多。不是說感冒花了錢,你自己也不舒服啊。省下來的錢買吃的也好啊”......然而這話在我聽來,卻是莫大的諷刺,我并沒有覺得你沒有在心疼錢。我媽媽也是這樣,我不舒服的時候她不是關心我照顧我,而是埋怨我。小時候是留守兒童。現在27歲了。但還是敏感、內心脆弱。委屈了我的老公要經常忍著我的壞脾氣和說變就變的情緒。他有時候也受不了我。我父母也是這樣。所以我生病從來都是自己去看病吃藥,稍微有點苗頭立馬找醫生,因為不想生病因為不想面對父母生氣的皺眉的粗暴的言語。上大學后,朋友生病都有安慰和陪伴,我不愿意做這樣的事情,也覺得自己不需要。現在我知道,我需要向朋友做這樣的事情,向他們表達我的愛和關心,我生病時不要去麻煩朋友,但是如果他們想要關心陪伴你,不要拒絕,那是他們愛你。每次發燒,我媽就會生氣,就會埋怨,比如:怎么老發燒?比如:抵抗力太差了等等,然后表情就是很生氣的樣子。我每次得病就會很鬧心,不只是身體上不舒服,更多的是心理上覺得很害怕,很抱歉,很內疚,覺得做錯了事情。所以我稍大一點后,發燒了如果不是扛不住了,就不會說,偷偷的吃藥,偷偷地扛著。
因為每次生病我看到的家長是很煩躁,很生氣,為了不出現這個情況,也是為了不讓自己承受這樣的心理壓迫,我選擇獨立面對這種事,一個人感冒發燒多正常的事啊,為什么到了我這成了一種錯誤呢?我媽也是這樣,我只要一生病,她就恨不得把我從出生到現在做的所有錯事都拎出來,數落我一遍,然后說我生病知道找她了,活該生病,玩手機玩的……我從小尿床到13歲。因為這么大了還尿床,會很不好意思,而媽媽給我的就是嫌棄、諷刺、挖苦、抱怨,而不是安慰我,關心我,帶我去治療。所以為了避免嫌棄,我都是盡量默默的捂干了。我媽媽為了避免我把褥子打濕了,在床單和褥子中間給墊了一層硬塑料,躺上去硬硬的嘎吱響。只要感冒了,我媽一定會說:哪個喊你穿這么少?活該!感冒了吧!第一次來例假,肚子疼到不行,回到家進屋休息,老媽不僅不關心我怎么了,還站在門口罵我一回家就躺著,飯做好了也不吃。后來實在忍不住,跟她說了我來例假了 ,然后繼續罵,說為啥不早點告訴她 。其他例如胃疼、 咳嗽咳到肺炎 ,都是被罵 。罵著罵著就習慣了,現在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會告訴她 。其實老媽很愛我,為我犧牲很多,但是她愛的方式太粗糙了......咳嗽半年了還沒好,一箱一箱的中藥不停吃,各種看病,花錢如流水,身心折磨,心里對父母特別愧疚。明天要開學了,今天早上洗了個碗,突然腰一陣痛,悲催的發現腰扭傷了,以前有過輕微的腰椎間盤突出。告訴我媽后我媽突然像崩潰了一樣開始罵我,說我這么多的病都是因為自己不鍛煉造成的,說她都要崩潰了,家里這個生病那個生病的,就一直說我放假就知道躺家里不知道運動。聽得我特別難受又特別愧疚,我也不想生病啊,明天就去外地上大學了,我也不想這樣啊,覺得是我不停的生病才把我媽氣成這樣的,覺得自己就是父母的累贅,總是生病給他們找麻煩,那一瞬間想到了死可是有沒有勇氣,不知道該怎么辦,要是現在自己生病死了就好了。從網友的分享中可以看出,比起身體上的病痛,父母的指責和抱怨令孩子心理更為受傷,自我價值感會降低,親子關系也會受到損耗。很害怕,很抱歉,很內疚,覺得自己不好,做錯了事情,覺得自己是累贅等等負面種子,在生病的孩子心里生根發芽......曾經看到過一篇文章,標題就是《“都是因為不喝水才生病”,你對孩子說過這句話嗎?》,相信引起過很多人的共鳴。不論是在我們成長的過程,還是在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當孩子生病時,我們應該都曾聽到過、或者說過類似的話。
凡此種種,甚至有個網友回憶說:”我只要一生病,我媽就恨不得把我從出生到現在做的所有錯事都拎出來,數落我一遍,然后說我生病知道找她了,活該生病,玩手機玩的“……這個時候父母關注點其實并不在于查明病因,而在于“借題發揮”,利用孩子對疾病的恐懼,把孩子生病作為一次教育機會。反正孩子沒辦法分辨,就“利用這個機會,夾帶點大人的私貨”。然而,這樣的話說多了,可能會讓孩子形成一個理念:“只要我做得夠好,就可以不用生病了。”換言之就是:“如果我生病了,就說明我哪里做得還不對”。這種理念,是把不可控的事情看成了可控,是一種錯覺。萬一有一天孩子發現:“我什么都做對了,為什么還會生病?”要怎么回答?真相是:“人就是會生病,再怎么防也防不住。”而更多的孩子會不斷地找到“自己做得不夠好”的理由,維持著這個錯覺。不光是生病,只要肯開動腦筋,千千萬萬的不如意事都可以找到哪里“做得不夠好”。一開始是父母替孩子找,等到孩子長大了,形成了習慣,他們就會自己找。等他們再長大一些,當了父母,可能會把這樣的理念傳給下一代。這時候,他們要做的就不只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了。他們看了育兒書,如履薄冰,悉心照料……他們已經盡到了最大限度的努力,每個動作都無可指摘。然而孩子還是會有頭疼腦熱,感冒發燒,這樣或那樣的意外還是難以避免。這一來責任就只好轉移到孩子身上:“都是因為你不聽話。”生病本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它可以用來幫助我們認識到命運的無常,修正不切實際的生活信念,接受我們無法掌控的噩運,從而放棄毫無必要的自我苛責。“只要做得夠好,就可以不生病”,這只不過是用一種虛幻的自我欺騙,來換取短期的掌控感。對于父母來說,當孩子生病時,需要做的就是陪在孩子的身邊,握著孩子的手不讓他害怕,用自己的溫暖來告訴孩子他們就在身邊,告訴孩子生病不可怕,這只是一個過程,總會雨過天晴的......
只要這樣,孩子自然不再為各種不如意之事尋找原因,有些事情就是這樣發生了,并不一定是誰做錯了什么。
-END-
心理學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它能給人帶來本質上的飛躍,因為人生中的很多答案都是來自其背后的心理機制。
法國詩人保羅·瓦勒里曾說過:心理學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對自以為了然于胸的事情,有截然不同的見解。擁有“心理學”這雙眼睛,才能得到小至親密關系、大到人生意義的答案。
通過學習專業的心理學知識
學會接受和消化負面情緒
妥善處理心理的困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