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南寧心理咨詢_揭秘 | 你曾經以為的心理咨詢是那樣的嗎?發表時間:2023-01-10 16:14作者:南寧心理咨詢中心來源:南寧心理咨詢中心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提高,我們不再局限于追求物質的享樂,也開始慢慢關注起了自身的心理健康。 人們對于心理咨詢的接納度正在日益提高,但對于心理咨詢的認識水平究竟如何?也許你腦海中的心理咨詢和現實中的心理咨詢或許差了整整一個“太平洋”的距離! 在每一個個案的首次訪談中,咨詢師有時候會花些許時間來了解來訪者是否曾經做過心理咨詢?對以往咨詢師(及咨詢效果)的反饋如何?以及他們心目中的咨詢究竟是怎樣的?根據不同情況,也會給來訪者做一些有關“心理咨詢”基本原則與設置的普及。 以下三種情況是在咨詢中經常碰到的情景,咨詢師會如何解釋呢? 我想代替他人做咨詢? 一位母親主訴:我自己沒什么太大問題(工作、生活都正常),主要是兒子有問題。青春期的他過于叛逆,不愛學習也不愿與人社交,整天抱著手機玩游戲,如此下去后果不堪設想,請教我兒子自覺“走回正途”吧! 在心理咨詢中,會涉及很多人(很多關系),母親替兒子咨詢,丈夫替妻子咨詢,小姨替侄子咨詢,還有些人替鄰居家做咨詢……進一步詢問,當事人可有意愿自己前來呢?答案往往是否定的。 心理咨詢有一條“來訪者自愿”原則: 來訪者在學習、工作、生活中遇到了困擾,愿意主動尋求幫助,則咨詢師視其為咨詢對象。如果孩子、妻子、侄子、鄰居本人不愿前來,而是母親、丈夫、小姨……前來,咨詢師或許會告訴你“誰前來求助,誰即是來訪者”。 接下來在咨詢中討論的話題或許是: 當無法改變未前來對象的想法、行為時,要如何去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比如,叛逆的兒子死活不愿來做咨詢,我們不能勉強或是瞞騙他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母親要如何調整自己的焦慮情緒、期望水平,或者如何通過改變自己的教養模式和溝通方法使親子關系得以改善將是更具可操作性的咨詢目標與議題。此時,心理咨詢的對象從原本母親期望的兒子轉變為母親本人。 期盼心理咨詢師代替自己做決定? 一位女士主訴:目前自己正處于情感的糾葛中。丈夫常年外出打工不在家,難得回來也交流甚少,酗酒嚴重,脾氣暴躁;最近有另一位男士在追求自己,感覺人品等各方面都不錯,想要離開丈夫,追求新的生活。但家中尚有年幼的女兒,擔心離婚會對孩子造成無法挽回的心理傷害,故而左右為難,猶豫不決。 前來咨詢只有一個目的——讓咨詢師幫她做最后的決定!離還是不離? 在心理咨詢中,常常會遇到來訪者希望讓咨詢師幫助(代替)其做決定,究竟是選擇A還是選擇B?實際心理咨詢師并不會(也不可能)替來訪者做決定。很多時候,在來訪者的心中早就有了屬于自己的答案,只是不愿意接受(面對),或者說是缺乏勇氣去承擔選擇之后所要面臨的未知結果而已。 無論是選擇A還是選擇B都是可以的,心理咨詢師所要做的是保持價值中立原則,不會在道德上去評判來訪者的是非對錯,只是陪伴來訪者自我覺察、感受內心真正的想法,由來訪者自己評估利弊沖突,做出抉擇,并支持和鼓勵其為自己的最終選擇而負責。 希望通過心理咨詢代替藥物治療? 一位男士主訴:近半年來自己的情緒持續低落,去醫院診斷為“抑郁癥”,服藥2日感覺藥物不良反應強烈,癥狀并無好轉,遂自行停藥,兩周左右癥狀持續加重,故在家人陪同下前來,認為藥物會把腦子吃傻,希望通過心理咨詢來改善情緒,恢復以往的狀態。 心理咨詢并不能代替藥物治療: 在首次訪談中,若咨詢師視情況評估來訪者是否有較為明顯的精神病性癥狀或是情緒問題較為嚴重,會建議其前往三甲醫院神經內科或心理科、市(區)級精神衛生中心、當地兒童醫學中心做專業的疾病診斷(心理咨詢師不具有診斷權和處方權),若已有了明確的診斷結果,咨詢師會詢問來訪者是否有嚴格遵照醫囑服藥,需確認其癥狀有所緩解并在醫生的指導或建議下,才開始輔以相應的心理咨詢。 正如上述案例中的男士(及家人),會認為抑郁癥是心理問題(情緒低落而已),不需要服藥,實際抑郁癥有一定的生物學因素;其次,許多藥物的起效需要一定的周期,病人往往沒有遵醫囑足量、足療程服藥即自行減藥、停藥,對于疾病的緩解與治療都是不利的(當藥物的不良反應較為強烈時,建議及時前往醫院復診,向醫生具體說明,由醫生給予相應指導或調整藥物治療方案)。 在很多情況下,病人首先需要的是以藥物治療為主,在癥狀緩解(降低)到一定水平之后,通過心理咨詢加以輔助,效果會更理想。 寫在最后 誠然, 在心理咨詢中還有其他許多的原則和設置, 隨著大家對心理咨詢接納度和普及度的逐步提升, 我們對于心理咨詢的認識也越來越靠譜, 你曾經以為的心理咨詢是怎樣的? 存在哪些疑惑呢,歡迎留言討論哦!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