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尊重、欣賞、接納……這似乎是一些簡單的常識。可太多時候,人們將之遺忘,或為了“更重要”的理由而棄之不顧。因此,有些準則值得再度審視,并從中看見更深刻的真相——你有多接納自己,你就多接納孩子。在缺乏意識的情況下,我們會限制自己的孩子,要求他們事事征得認同,把他們變成了小奴隸,受制于我們的裁決。
如此一來,他們要么格外渴望獲得我們的認同,要么事事依賴于我們的認同。如果孩子時刻渴望得到我們的認同,擔心我們的不認同,你能想象那種情形嗎?相比之下,如果他們能獲得無條件的接納和尊重,那將會是多么不同的感受啊。每一個孩子都會發現,有些行為會給自己招來麻煩,不過這絕對不意味著他們不被接納或者不受尊重。因此這一點就顯得愈加關鍵:身為父母,我們不能錯誤地認為自己有權決定孩子是什么樣的人。我們憑什么來評判他們呢?他們需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上,他們理所當然有權利認同最本真的自己。而且,這個權利不是由我們授予的,而是與生俱來的。只要他們活在這世上,就有權利表達自己的心聲、感情,展示自己的精神世界。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我們往往只是認可孩子的行為,而不是認可他們本人。贊美和認同孩子本人的意義是:允許他們生活在最真實的自我當中,而不必陷入我們期望的陷阱中。也就是說,即便孩子什么事也不做,什么也不去證明,也沒有達到任何目標,我們依然為他們的存在而沉醉欣喜。無論表現形式如何,孩子的本質都是純潔而富有愛意的。當我們尊重這種本質的時候,孩子就會相信:我們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相信他們是美好而有價值的人,無論他們外在的表現如何。在孩子的外在表達或許還支離破碎的時候,如果我們有能力與他們的內在本質建立起紐帶,就能夠向他們傳遞信息,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巨大價值。孩子需要知道:他們不必做任何事情就足以贏得我們全身心的關注。孩子理應體驗:他們降臨世間,這件事本身就足以為他們贏得矚目與欣賞。要想接納孩子,我們就得擺脫有害的陳規,在更深的層次上與他們交心。當我們讓自己與孩子的脈搏同步時將會發現,每個孩子想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東西都不一樣。有的孩子需要我們溫柔舒緩,另一些孩子則需要我們剛毅果斷——即使從他們的表情上也看得出來。一旦我們接納了他們最本質的特征,就需要重塑自己以回應他們的需求。孩子的成長也是一個飛速變化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放下為人父母的架子,逐步變成一個適應孩子需求的父親或母親。我一直深陷于對女兒的預期當中,所以久久不能相信現實中的女兒竟是這樣。接受女兒的現狀比應對生活中她的具體問題還要困難。我們大多數父母是不是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通常與處理現實中的問題相比,調整我們的期望值是更難跨越的障礙。如果我們的孩子做出了一個行為,而我們認為這個行為是“壞”的,是不容妥協的,那么恰當的反應是堅持原則。但如果這種“壞”是由于他們無法控制痛苦情緒而引發的,那我們就應該給予理解。如果他們依戀我們、粘著我們,那我們也許應該殷勤地撫慰他們一番。如果我們呵護過度,沒有充分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那我們也許應該引導他們如何安詳舒適地獨處。如果他們希望一個人安靜地待著,享受個人的空間,那我們應該為他們提供適當的場所并予以尊重。如果他們在合適的時間地點吵鬧瘋玩,那我們就不要去干涉,任他們盡情享受。如果他們該做功課卻還在吵鬧,我們就需要約束他們,要求他們集中注意力。在給與尊重和認可的同時,我也接受這樣的信條:孩子需要某些嚴格而清晰的行為界限,才能健康成長。 接受我們的孩子,接受他們最原始的本真,這隨之引出了另外一個題目:作為某個特別孩子的父親或母親,我們也要接納自己。我們接納孩子的能力與接納自己的能力直接相關——包括接納當下與未來的自己。說到底,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能做一個自由思考者和精神自由者,那我們怎么能將孩子教養成這樣的人呢?如果我們自己尚不能獨立自主,怎么能教養出這樣的孩子呢?如果我們自己的精神受到壓抑、自暴自棄,怎么能教養出另一個完整的人,造就另一副健全的精神呢?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接納自己的,也許對你們有幫助:在接納作為一個母親的我之前,先接納作為一個人的我;
我有許多局限和缺點,我接受這個事實;
我并不總是知道該怎么做,我接受這個事實;
我常常羞于承認自己的失敗,我接受這個事實;
我常常比自己的孩子更容易偏離正常軌道,我接受這個事實;
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我可能很自私且考慮不周,我接受這個事實;
身為父母,我有時候很笨拙,我接受這個事實;
我并不總是知道該如何應對孩子,我接受這個事實;
我有時會對孩子做錯事、說錯話,我接受這個事實;
我有時會很厭倦,不想再保持理智,我接受這個事實;
我有時會過于投入地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我接受這個事實;
我已經盡力而為,事情處理得也不錯,我接受這個事實;
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接受不完美的生活;
我接受自己的權力欲和控制欲;
我接受自己的自負;
我渴望獲得覺醒,我接受這個事實。
當我們不能接納孩子的時候,往往是因為他們撕開了我們過去的傷口,對我們某種自負的情感產生了威脅。我們必須準確地發現自己不能接納孩子的原因,否則我們或將試圖去修塑他們、控制他們、支配他們,或將聽任自己為他們所支配。
我們得認清最關鍵的一點:如果我們在徹底接納孩子的問題上有什么困擾,那么問題的源頭一定來自我們過去的經歷。如果我們不能全面接納最真實的自己,那就永遠無法接納我們的孩子。接納孩子與接納自己是緊密相連的。尊重、贊賞孩子的程度取決于我們尊重、贊賞自己的程度。如果我們懷有一種受害者的心理,就有可能告訴自己:“我的孩子目中無人,永遠也改不了,我就接受吧。”這樣的想法不是接納,而是放棄。反過來,如果我們抱有勝利者的心態,就有可能告訴自己:“我的孩子是個天才,我接納他。”這也不是接納,而是夸大其辭。當我們修塑孩子,希望他們遷就我們的期望時,我們對他們的核心本質采取的是抗拒的態度。如此一來,我們的努力自然只能是徒勞無益。相比之下,當我們隨時隨刻接納孩子的本真時,就會得到一種釋然的感覺,內心也會變得寬闊。當我們不再追求控制欲的滿足時,就會同孩子建立起一種親密的關系。如果我們從孩子的實際情況而不是從自己的想象出發,就能夠幫助孩子塑造起同他們的本質相協調、相適應的人格。 許多父母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發展到了什么程度,更別說時時刻刻督促自己更新了。要想打破偏見,我們就必須真正地進入當前的狀況,并徹底地開放自己的心靈。我們需要捫心自問:寫在最后
我們永遠都不應該對孩子們失望,即使如此我們也要表達出接納,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樣的現象是正常的。
孩子在不知不覺中承擔了不該承擔的東西,成為了滿足父母在形象、身份、規范、權力等方面的自負感的工具,與成為真實自我的道路分道揚鑣。
但真實自我是不會消失的,愈演愈烈的沖突會在青春期爆發,反過來對父母產生巨大的影響。
所以無論如何,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自己的影子"——那個懷有控制欲的自己。
放下維護“好父親”與“好母親”的執念,坦誠面對自己被孩子的問題搞得心力交瘁的事實,在適當的時候,坦然向伴侶、親友、專業人事尋求幫助吧。
文章及配圖源自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