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廣西心理咨詢_不良的人際關系背后,都有著復雜的心理成因發表時間:2022-11-27 16:26作者:南寧心理咨詢中心來源:南寧心理咨詢中心 在心理咨詢中,經常遇到來訪者提這樣的問題:總是怕別人會嫌棄自己,也不夠信任別人,導致在人際關系上出現很多問題,自己的煩惱也很多,不知道該怎么處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在心理咨詢中是個很復雜的問題,每種不良的人際關系背后都有著復雜的心理成因,今天用一篇文章來回答這個問題。 ![]() 01 鏡子里的那個自己喜歡你嗎? 首先,我想用一個比喻來解釋這個問題,我們每個人早上起來都會照鏡子,你看著鏡子里的自己,你問問那個自己,你喜歡我嗎? 你問問鏡子里的那個你,你喜歡我嗎?這個問題你可以連續的問好幾遍,你可以問他,你喜歡我嗎?你喜歡我嗎?你喜歡我嗎? 然后你會自己有一個答案:鏡子里的自己是喜歡你還是嫌棄你、討厭你,還是會覺得你一身的缺點? 講到這里可能有很多朋友會想到一個很古老的童話,就是關于白雪公主和她的后媽的那個童話。 白雪公主的后媽本來是一個很美麗的女人,她有一面魔鏡,她每天都會對著這個魔鏡問,魔鏡魔鏡,誰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一開始鏡子回答的都說“你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于是她的后媽特別的開心,但是有一天鏡子回答說,“你不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白雪公主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女人”。 于是后媽就開始心生妒意,她就要去殺死白雪公主。 那么從這個童話里細細的分析,你覺得后媽她為什么那么相信鏡子告訴她的話呢?她為什么會因為鏡子說她美而高興?而鏡子說她不夠美就變成那么一個瘋狂惡毒的女人呢? 02 鏡像自我認同 這就帶出了我們心理學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就是叫鏡像的自我認同。 我們都通過鏡像的自我認同來建立起自我的形象感,如果一個人覺得別人不喜歡我,別人都嫌棄我,好像別人都不值得信任,那么這個人在對著鏡子的時候,他一定會覺得鏡子里的自己也是不喜歡我的,鏡子里的那個自己也是在嫌棄我的,鏡子里的那個自己看我也是一身的缺點,它不喜歡我。 就像后媽在問魔鏡一樣,說誰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而魔鏡道出了真相,后媽頓時就精神崩潰了。 所以這里就道出了一個本質: 如果我們經常會覺得別人都會嫌棄我們,別人都不值得信任,別人都會討厭我們,那是我們在鏡像的自我認同里面,我們覺得鏡子里的那個自己,鏡子里的那個影像,它是不喜歡我們的。 我們經常說要以人為鏡,意思就是說別人其實都是我們的鏡子。 別人反饋給我們的那種感覺,別人眼中的我們,別人口中的我們,別人對我們的眼光,全部都是我們看到的鏡子里的影像。 如果你自己在鏡子面前,你覺得鏡子里的影像是不喜歡你的,那你在任何人面前也會覺得別人都不喜歡你,因為別人就是你的鏡子。 03 人都是自戀的動物 人都是自戀的動物,人的自戀始于1歲半。那么這個鏡像的自我認同是怎么建立起來的呢? 我們人是自戀的動物,所以我們人發明的鏡子,只有人喜歡照鏡子,你抱只小貓小狗,弄只什么小動物,你把它放在鏡子面前它是不感興趣的。 只有人對鏡子非常的感興趣,而且,有心理學研究發現,他們通過偷偷的跟蹤和偷拍,發現男性比女性更愛照鏡子,只是女性會在公開場合照鏡子,而男性會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照鏡子,所以人都是自戀的。 我們人從小就從鏡子里建立起一種鏡像的自我認同: 心理學家哈特發現,一個嬰兒從一歲到兩歲期間,在這個年齡段他開始認識到鏡子里的那個人就是他自己,而在一歲之前,小嬰兒可能看到鏡子他會無動于衷,或者他也會去拍打鏡子,但他會認為,鏡子里的那個小孩兒是另外一個小孩兒,并不是我。 有個實驗就是這樣的: 給孩子的鼻子上涂上一點紅墨水,把這個嬰兒放在鏡子面前,然后這個嬰兒看到鏡子他就會去摸自己的鼻子,那說明他就知道鏡子里的那個人就是我了,我的鼻子上有一滴紅墨水,就從一歲半的時候,孩子知道我是誰,他建立起了自我的概念。 04 “負面評價”讓我不喜歡鏡子里的我 所以,你可以想象當我們是嬰兒的時候,我們第一次從鏡子里認出自己,這時候我們肯定不會說鏡子里的那個小孩兒不喜歡我,鏡子里的小孩兒他討厭我、嫌棄我、不夠信任我,我們不會有這樣的概念。 我們就是看到而已,看到那個鏡子里的人,他有紅墨水,還有他長得什么樣子,白不白,胖不胖,甚至連美丑這些概念我們都沒有。 那么我們如何慢慢的會覺得鏡子里的那個人不夠喜歡我們呢?那就是來自于他人的一些負面的評價。 如果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的父母老師等等這樣的長輩或者他的同伴經常給予他一些負面的評價,比如說,你看你長得不好看啊,你皮膚很黑啊,你頭發多稀疏啊,你個子多矮啊,這個是對身體的評價,慢慢的還有,你學習成績真差,你的記憶力不好,你就是不是學數學的料,你跟這個同學都合不來啊,你看這些小朋友誰都不喜歡你,等等這樣的一些話。 可能我們都有聽到過,從父母、老師、同學們那里,我們聽到過正面的評價,我們也聽到過負面的評價,但是如果負面的評價特別多,而且尤其在一個孩子的早年,比如說在他的七歲之前來自于長輩,來自于權威的負面評價特別的多,那孩子就會慢慢的對自我形象產生一些懷疑。 當孩子真的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 比如我真的是很笨嗎? 我真的是很丑嗎? 我真的是像他們說的一樣,又黑又瘦,不夠招人喜歡嗎? 當孩子去思考這個概念的時候,他再去照鏡子,那么,這些他人的評價,慢慢的就會成為鏡子里的幻象,他看到鏡子里的那個人就會覺得這個人又黑又丑,這個人我怎么看也看不爽,這個人我不喜歡,當他開始說他不喜歡的時候,他其實已經認同了他人對他的負面評價,他把別人對他的負面評價完全就投射給鏡子里的鏡像。 這個是孩子遇到負面評價,他會出現的第一個反應。 所以,負面評價讓我們覺得鏡子里的人不喜歡我們。 那么時間長了之后,你想想每天告訴自己“我不好”“我不好”,這得多難受啊。 人都有一個趨利避害的本能,我們不想每天都認為自己不好,自己這里笨那里差,當我們這樣去自我譴責的時候,我們會活的很痛苦。 所以我們會用一種很合理的防御機制,而這個防御機制就叫合理化,我們會把我們對鏡子里的那個人的不喜歡慢慢的變成鏡子里的那個人他不夠喜歡我,但是這個概念并不是在我們的意識層里面的概念,我們一般意識不到,在潛意識里面,我們慢慢的會覺得鏡子里的那個人不喜歡我,雖然我喜歡照鏡子,我喜歡欣賞我自己,但是我總覺得鏡子里的那個人不喜歡我,注意到這個是在我們的潛意識里發生之后,那么我們再看別人,別人就都是我們的鏡子。 我們開始覺得把別人當做鏡子,覺得別人都不喜歡我。 我們會慢慢的覺得,別人不夠喜歡我,注意,當我們這樣說的時候,我們把別人當成鏡像里的那個自己,他不夠喜歡我。 但是,注意到沒有,其實這個邏輯跟我們在早年的時候聽到別人對我們的負面評價那個邏輯是一樣的,因為別人不喜歡我,所以我開始慢慢的不喜歡我自己,我不喜歡鏡子里的自己,然后潛意識里慢慢的變成了鏡子里的自己不喜歡自己,而這個不喜歡我的概念是隨時伴隨著我們的,它在我們的潛意識里,我們的自我形象好像永遠都不是那么好,不是那么陽光,不是那么美。 之后,我們看到的所有人,我們就會產生一種投射,我們就會把鏡像里的那個自己對我的評價投射成所有人對我的評價。 05 必須建立起自我形象認同 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一定要建立起一種自我形象的認同,簡單的說就是要完成自我接納的工作。
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我一開頭告訴你們的,你們回去自己照鏡子你看看鏡子里的那個自己,然后你就問它,就像后媽問鏡子一樣,鏡子啊鏡子,你告訴我你喜歡我嗎? 你一定會聽到鏡像里的那個自己最真實的回答,這個工作你要做很多次,直到你聽到鏡子里的那個自己說:雖然你不是最美的,雖然你也不是最聰明的,你做事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你仍然是很可愛的,你是獨一無二的,我喜歡你。 當你聽到鏡子里的自己這樣回答你的時候,那么你的自我認同、自我接納的工作就完成了,但這個過程中是需要你做很多很多的工作的,你需要更多的去自我覺察。 自我覺察,最重要的,第一個就是覺察我們自己的情緒: 哪些情緒是我自己不喜歡,我自己和別人相處的時候經常有哪些情緒?我是經常自我譴責,還是我不喜歡我自己,還是我討厭我自己,我不夠信任我自己,我覺得我自己未來不行? 第二,覺察情緒的來源: 哪些情緒是我自己給自己的,哪些情緒是別人給我的,別人的評價別人的話語和反饋真的是傳達出我不好,別人在嫌棄我或者別人不值得信任嗎? 還是這些情緒都是我自己一直都有的,我不管獨處的時候還是跟人相處的時候,我不喜歡自己的這些情緒都一直伴隨著我,還是,別人僅僅在充當一面鏡子而已,把這個情緒放大了,把這個情緒更加的具體了。 而我們心理咨詢的工作,最后就都是要完成自我認同和自我接納,這個工作是很長的。如果我們是通過其他的方式,通過自我覺察,自己讀書,或者通過自己有其他的一些方式,比如有的人他會信佛,有一些信仰,通過這樣的一些工作,要完成自我認同和自我接納,那么一定要做好準備,這個是一輩子的修煉。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