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南寧心理咨詢中心_恨不了別人,就恨自己 |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抑郁了發表時間:2022-11-07 16:44作者:南寧心理咨詢中心來源:南寧心理咨詢中心 "它就那樣出現了,不分場合,沒有由來。 每當它出現,整個世界都變灰暗了, 持續的低落、疲憊、焦慮、自責, 一切都慢了下來,看不到前方, 對外界的興趣消失了,哪兒都不想去, 偶爾,還會想到死亡。" 01 這個時代大家最熟悉的心理疾病,非抑郁癥莫屬吧。 數據報告顯示,中國抑郁癥患者已高達9500萬,平均每 15 個人中間就有 1 名抑郁癥患者。 數字是冰冷的,但背后的痛苦與折磨卻是“鮮活”存在的。 人生沒有意義感,看不到未來的出路; 沒有人真正的關心愛自己,好孤獨,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 自己太差勁了,什么都不好,就是“廢物”。 …… 從醫學上來說,抑郁是一種疾病。隨著因抑郁癥逝去的生命越來越多,抑郁癥也逐漸被熟知和重視。 但抑郁的痛苦卻沒有被合理對待和正常表達出來,也沒有被抑郁癥患者所意識。 外界對抑郁癥的偏見,以及抑郁癥患者本身的病恥感,讓抑郁癥茁壯生長。 前不久一航空拒載一位抑郁癥患者的新聞,只覺無奈與心疼。 就算沒有“偏愛“,他們也只需要像正常人一樣被對待啊。 我們無法感受抑郁癥患者的痛苦,就像粘枕就睡的人無法體會到夜夜失眠的痛苦。 他們所說的“心里難受”是什么感覺? 房間里一片陰暗,無力的躺在床上,望著天花板,雙眼空洞,淚水卻像斷了線的珠子往外涌…… 桌上有杯水,很渴卻沒有意志力伸手去拿。 因為撿不起肥皂,所以想去死。 02 為什么你會抑郁? “因為太痛苦了,所以死也是一種解脫吧。” 日本男星三浦馬春,再到大連理工研究生,最近接連生命隕去的新聞,除了嘆息,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多的重視: 為什么一個看起來好好的人,突然就抑郁了? 抑郁人群,他們的共性在哪里,去探究這個問題,能夠幫我們更好的預防和緩解抑郁。 研究指出,在抑郁癥人群中,普遍存在有不合理的信念或者執念。 只是這個執念和不合理的信念,連自己都難以察覺,比如: 讓父母滿意; 什么事都力爭做到最好; 做個無私的好人 …… 除了對自己過度苛責的大連理工研究生之外,最近被賦予脫口秀天才的李雪琴,就是這么一個被執念壓垮的長期抑郁癥患者。 從小家里變故,十幾歲的她卻成為媽媽的避風港,情緒的處理器。 她拼了命的學習,只為了能讓媽媽滿意。 表面她懂事孝順又善解人意,但當時一個還未成年的小孩哪能真的扛住這些壓力,只不過是自我逼迫、反噬了自己。 這種自我逼迫一直延續到了她成年:考研究生、讓別人滿意,讓別人快樂,不敢拒絕別人。 這些本就遙不可及的執念,讓她越發的自我消耗和沉淪。 哈佛大學詹姆斯教授曾說過:抑郁是一種危機和信號。 當我們能夠聽到抑郁想給我們傳遞的信息,我們才能真正的找到“致郁之路”——不合理的信念和執念,從根本上緩解抑郁。 但這一步,需要我們有個強大的內心覺察和梳理。 我們需要靜下來反思一下: 自己的抑郁,究竟是來自什么?
03 抑郁為什么會嚴重? 抑郁這條黑狗,它會在你不經意間乘虛而入。 從剛開始你以為只是“我不快樂”,到漸漸被吞噬掉全部活力。 就像我認識一位抑郁癥的朋友,他的性格本有些敏感孤僻,有段時間因為接連受到一番打擊,變得心情低落,情緒消極,整日提不起精神。 一開始,他只認為是自己心情不好,誰沒有遇到挫折和心情低落的時候呢? 但久而久之,他的心情真的沒有再好起來過。 半年后,他開始什么都做不了,直到他終于意識到該去看醫生了,才知道自己已經是重度抑郁+中度焦慮。 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經歷悲傷和情緒低落的時刻。 最初它只是抑郁情緒,但如果你一直輕視它的存在,它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到把自己壓死。 所以,悲傷情緒與抑郁癥之間的“一步之遙”,取決于我們有沒有及時看見并疏解。 你也有過這樣的情況嗎? “看起來很正常,會說笑打鬧、表面平靜,實際上心情低落,覺得活著沒意思。” “不愛與人接觸,在床上躺著睡覺逃避,入睡困難,但睡多久也還是覺得很累。” “沒來由想哭,特別容易憤怒,尤其忍受不了別人的批評指責,攻擊性很強。” 這些表現,再向你發出求救信號,提醒你要注意自己的情緒了。 在情況變得更糟糕之前,我們都應該拿出一點點面對的勇氣,更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及時預防和改善。 ![]() 寫在最后 最后,作為一位走出抑郁的”幸運者“,想對每個受此困擾的你說: 親愛的,抑郁不是你的錯,不必感到為難,也不用努力偽裝成“我很好”的樣子。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即使沒有星辰般的愛與陪伴,我們也有自立自愛的力量和“使命”。 這個世界和未來,會有值得你與抑郁拼死一搏的東西。 等你好起來了,它也正在奔來的路上。 文章及配圖源自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