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父親在家庭中的作用 | 我想不出比獲得父親的保護更強烈的兒童需要發表時間:2022-06-26 16:24作者:南寧心理咨詢來源:南寧心理咨詢 假如有一種關系,會對一個人的生活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想也不用想我們也知道,那就是和父母的關系,父母是我們生命中最初的老師,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心理學家認為,母親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而父親,則會影響到更深更本質的東西,在關心與愛的方面,母親比父親重要,在塑造孩子的意志方面,父親比母親重要。 父親會影響一個人的命運,同時也會影響到人生的一些重要選擇。 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的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被稱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 相較于弗洛伊德專注于性本能和個體潛意識,榮格則研究集體潛意識,關注于遺傳帶給人類的印記,阿德勒則著眼于家庭內部關系,以人為本,更看重的是現實生活的影響。 在他的家庭教育理論中,對父親的作用有過詳細的描述。借著今天父親節,推送給大家共讀。 01 在家庭生活中,父親的作用與母親的作用一樣重要。開始時,他與孩子的關系沒有那么親密。后來,他的影響才產生效果。如果母親未能把孩子的興趣擴展到父親身上,對此我們已經提到會出現的一些危險。 在發展社會感的過程中,這種孩子會遇到嚴重的障礙。如果婚姻不美滿,孩子的處境便會充滿危險。母親會覺得無法把父親包括在家庭生活之內,她可能想使孩子完全屬于自己。也許父母雙方都會把孩子作為自己戰爭中的一顆棋子。每個人都想把孩子綁縛在自己身邊,希望孩子愛自己甚于愛對方。 如果孩子看到了父母之間裂縫,他們會十會善于對他們挑撥離間。這樣,父母就會開始競爭,看誰更能控制孩子,誰更寵他。處在這樣的家庭氣氛中,孩子不可能訓練得樂于合作,孩子第一次與別人合作的經驗就是與父母合作,如果他們自己都不能好好合作,那也不要希望能教會小孩合作。而且,小孩對于婚姻和異性伴侶的最初觀念,也是從父母的婚姻中得來的。 不幸婚姻產生的兒童,除非他們的最初印象得以糾正,否則他們長大后會形成悲觀的婚姻觀。即使長大成人后,他們也會覺得婚姻是注定要不幸的。他們會設法躲避異性,或者認定自己與他們接觸會失敗。 因此,如果父母的婚姻不是社會生活中富于合作的一部分,不是社會生活的產物,也不能為社會生活做好準備,這個小孩肯定會有嚴重障礙。婚姻應是兩人的伴侶關系并謀求兩人的共同利益、孩子的利益和社會利益,如果它在哪一方面失敗了,它便不能滿足生活的要求。 婚姻是一種伴侶關系,所以沒有哪一方會更優越。對這一點,我們應當給予比以前更多的重視。在家庭生活的一切行為中,沒有必要使用權威,如果一方特別突出,或比另一方大受尊重,這就很不幸了。 倘若父親脾氣暴躁,想控制其他家庭成員,兒子便會對男性的概念得到錯誤的觀點,女兒會更受其害。在以后的生活中,她們會把男子想象成暴君。對她們而言,婚姻意味著征服和奴役。長大成人后,她們有時會對其他女性產生一種性的興趣,從而保護自己不受男性傷害。 如果母親非常跋扈,對家里其他人嘮嘮叨叨,情況便會倒過來。女兒很可能會效仿她,變得刻薄挑剔。男孩則會時刻戒備,害怕批評,總是警惕別人會控制他。有時不僅母親是暴君,姐妹和姑姑姨媽都會聯合起來管束他。這樣,他便會變得內向,不愿走出來、融入社會生活。他害怕所有女人都會這樣嘮叨挑剔,因此希望避開所有女性。 沒有人喜歡受到指責,但如果一個人把逃避指責作為自己生命當中的主要專注之事,那他與社會的一切關系都會受到影響。看待每件事的時候,他都會根據自己的方式進行判斷:“我是征服者,還是被征服者?”他們把與別人的一切關系都視為勝負潛伏的關系,自然便不可能有忠誠的友情了。 02 父親的任務可以總結為幾句話。 他必須證明自己是妻子的好伴侶,兒子的好同伴,社會中的好成員。他必須正確處理生活中的三大問題——工作、友誼和愛——他必須平等地與妻子合作,照顧并保護自己的家庭。 他不應忘記: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無法替代。他的任務不是貶抑妻子,而是與她合作。有一點要特別強調:即使他是家里的經濟來源,這也是共享的事。 他絕不能顯得好像自己總在施舍,而別人總在接受一樣。在幸福的婚姻中,他掙錢只是家里勞動分工的結果。許多父親利用自己的經濟地位來統治全家。家庭中不應當有統治者,任何可能造成不平等感的場合都應避免。 每位父親都應意識到這一事實:我們的文化過于強調男子的特權地位,因此,妻子與他結婚后,都可能或多或少會害怕受到控制,處于劣勢。他應當知道:不能只是因為妻子是女的,不能像他一樣賺錢養家,她就應處于卑下地位。無論妻子對養家糊口是否出過一臂之力,只要家庭生活真正富于合作,那么至于誰賺了錢、錢屬于誰,這都不會有什么問題。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十分重大。許多孩子在一生中都會把父親視為自己的偶像或死敵。 懲罰,特別是體罰,總會傷害孩子。任何不是以友善的方式進行的教育都是錯誤的教育。但很不幸,家庭中懲罰孩子的任務總是落到父親身上。有許多道理可以說明這是不幸。其一,這揭示出母親堅信女性不能真正教育孩子,她們是弱者,需要得到有力臂膀的幫助。 當母親對孩子說:“等你爸回來再說”時,她就是在教育他們把父親視為最終權威和生活中的真正有權者。其二,這破壞了孩子與父親的關系,使他們害怕他,而不把他視為良友。也許有些婦女擔心如果她們自己來懲罰孩子,便會失去孩子對她們的感情,但解決方法不應是懲罰之責推給父親。因為母親給自己召來一名復仇者來幫助孩子,孩子一點也不會少責備她。許多母親還用“告訴你爸”這一威脅來強迫孩子聽話,那孩子會對男性在生活中的角色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 03 如果父親以一種積極有效的方法處理生活中的三大問題,父親便會成為構成一個家庭的必要分子,一個好丈夫,一個好父親。 他必須平易近人,好交朋友。他結交朋友之時,就是使自己的家庭成為更為廣闊的外界社會的一部分。他不應當與人隔絕,受縛于傳統觀念。家庭之外的影響應當能夠進入家庭,他也應當給孩子指明如何培養社會興趣和合作精神。 然而,倘若夫妻倆有各自不同的朋友,那便會產生真正的危險。他們應當生活在同一個社會圈子之中,避免因為不同的朋友而分離。當然,我并不是說他們應當緊纏不放,寸步不離,但不應當有什么東西妨礙他們在一起。例如,如果丈夫不愿把妻子介紹給自己的朋友,這種問題就會出現了。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社會生活的中心便處于家庭之外了。孩子應當知道小家庭是大社會的一個單位,家庭之外還有許多值得信賴的人,這一點對于他們的發展極為寶貴。 如果父親與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關系融洽,這對他的合作能力來說,是一個有利的征兆。當然,他必須離開家庭而自立,但這并不是說他就應當討厭自己的至親,與他們決裂。 有時候,兩個仍然依賴父母的人結婚,他們會夸大與原來家庭的聯系。當提起“家”時,他們指的是父母的家。如果他們仍把父母視為家庭的中心,便無法建立一個真正屬于自己的家庭。這是一個關系到各方合作能力的問題。 有時,男子的父母會嫉妒。他們想知道兒子生活中的任何事情,經常給新家庭制造麻煩。他的妻子便覺得自己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并對丈夫的父母的干涉感到十分生氣。當男子是不顧父母反對而結婚時,這種情況更會產生。他的父母可能錯了,也可能沒錯。如果他們不滿意,在兒子婚前還可以反對兒子的選擇,但結婚之后,他們便只有一條路可走了——盡其全力促使婚姻成功。 如果家庭分歧在所難免,丈夫應當理解這些問題,不必為之憂心忡忡。他應當將父母的反對看作是他們錯了,而盡力證明是自己對了。夫妻并不必順從父母的意愿,但如果大家彼此合作,如果妻子覺得公婆在為自己的利益著想,而不是只想著自己的利益,這樣很顯然會輕松愉悅得多。 所以,身為父母,你就要對自己的孩子格外的關心與照顧,而身為子女,就要知道父母并不是完人,他們也會犯錯誤,所以,要學會分辨好與壞。 04 慢慢地,在探尋父親的路上,我們會發現自己對父親的期待超越了父親本身, 我們所尋找的,也并非僅僅是個體的父親,而是父親的意象、父親的意義。 你找到了嗎?歡迎留言分享你跟“父親”的故事! -END- 無論生活給你什么樣的動蕩,抑郁也好,其他痛苦也罷,這不是你的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