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怪錄》中有一個故事,說一個浪蕩子幾次三番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得到一位老人慷慨解囊相助。他終于改過自新,不僅有所成,還救助了很多困苦者。后來他就去尋找老人想要報恩。他發現原來老人是一個老道,住在一個很大的道觀中。 老道跟他說,他只需幫自己做一件事。那就是不管誰來,不管他受到怎樣的打罵,他都要忍住不能說一個字。而且他要記住,他之所見所歷,俱為虛幻。記住這一點能讓他更好的忍受。他答應了之后,各路妖魔鬼怪就開始出現。從一開始的威逼謾罵到后來痛下狠手,在這種種考驗中,他深深記得老道的話,一個字都不說。后來在幻境中,他轉世成為一個女孩。美貌,卻因為不會說話,從小備受嘲笑欺負。她長大了,一個有才的男子,因為厭惡女人的嘮叨,聽說她美貌又不說話,就娶她為妻。兩人琴瑟和諧,過著幸福的生活。后來,她有了一個兒子。有一天,她的丈夫因為這個孩子不說話,發怒了。他提起孩子就往墻上撞,在撞的一瞬間,她因為心疼兒子,一時沒忍住,“呀”的叫了一聲。這時一切都消失不見,他發現他還是坐在道觀中。老道的藥爐已經毀壞。老道說,你只需再忍耐片刻,我的仙藥可成,你也可以成仙了。在格林童話中也可以見到類似的題材,比如《六只野天鵝》。童話中的小公主被告知,要想拯救她六個著了魔,被變成天鵝的哥哥,她就要編織六件襯衫。最重要的是,在編織襯衫期間,她不能說一句話。于是,就有了后來的考驗,面對質疑,她卻不能說一個字為自己辯白。這不禁讓我們去想,為什么這一類的題材會被拿來強調?在心性的忍耐中,內心會發生什么必要而有益的變化嗎?自然,這樣的忍耐,是一種自主選擇的忍耐。目標明確,甚至知道外在的考驗是轉化成力量的材料。那么,在這樣的忍耐中,一個人的內心可能會得到哪些鍛煉呢?一,抗壓的能力也許可以說,忍耐的過程往往也是一個抗住壓力的過程。這種壓力可能來自四面八方,有他人誤解的壓力,嘲笑的壓力,也有來自自我評價的壓力。忍耐,往往是這種壓力,這種不愉快,在心中持續的發揮著影響。你不能靠外在的語言和行為去消除,只能靠著一種強大的內在消化能力,慢慢消化掉這種影響。也可以說是一種“吃進”的吸收過程。也就是說,原來是壓力的東西,慢慢的被消化和吸收,變成了一種力量。 在這樣的抗壓中,并不是兩種力量的對抗,并不是抗住這種壓力不被它壓垮就完事了。最后,壓力還是完整的壓力,你還是原來的你。而是壓力被吸收,成為新的,更強大的內心力量。可以說,積極的忍耐也是一個吸收的過程。二,堅持的力量在忍耐中,也往往包含了一種堅持。不管是堅持一個目標,還是堅持一個信念。它的作用不可小覷,是因為它不僅會更大限度的調動一個人的潛能,讓他釋放出更多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在堅持的過程中,可以產生更多的審視。在對從眾心理的研究中,心理學家發現,從眾的行為,往往表現出對某些事缺乏清晰的觀念,并懼怕與眾不同造成的不被接納。也就是說,在某些消極的從眾行為中,也許恰恰缺乏的是忍耐的堅持。即忍耐與眾不同的壓力,忍耐自我的懷疑,堅持自我。在堅持自我的過程中,會自然對自我和他人有更多的審視。而通過這種堅持的審視,對某些東西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會反過來讓一個人更多堅守自我的能力。三,容納的能力很多時候,忍耐也是一種容納。比如說對他人的缺點,錯誤的容納。這種容納,既不是退縮,更不是縱容。也許懟回去是容易的,一針見血的指出對方的問題是容易的,但那樣也許是會傷人的。容納是一種沉靜的巨大的力量,它用理解拓寬心理感受的邊界,也就拓寬了生活的邊界。在忍耐中,容納那些讓人不快的缺點和錯誤,允許它們在自己的心里有一席之地。在感受它們的存在中,會更深的認識它們為什么存在,更深的體會局限帶來的無奈。更有同理心和包容能力。容納并不僅僅是對他人的惠贈,更是對自己的加持。有了容納的能力,不僅會給他人留出更多存在的空間,更會拓寬自己的心境。四,自制的能力當我們能夠忍耐,我們就能夠控制住在一瞬間產生的那些也許不理智的行為。我們能夠減緩和降低自發的沖動,給理性的思考,理性的回應一定的空間。這些沖動的背后,往往有更加強大的欲望,更加難以把控的自我。 有時,忍耐抑制的不僅是某種沖動,更是某種也許對我們有主導性的負面欲望。也許我們很想炫耀,很想嘲笑,很想不顧別人會不會受到傷害,就把心里話抖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保持忍耐受到的最大挑戰是,不計后果釋放沖動的快感。忍耐得住,能對這種吸引力說不,就是在某種程度上增強了對自我的掌控。行為更容易為結果服務,而不是為沖動買單。-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