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wù) 平 臺
父母不接受孩子有心理問題,拒絕送醫(yī)怎么辦?發(fā)表時間:2020-10-13 14:17 有人說,他有時候會有無法抑制的暴力傾向,遇到一點小事會突然歇斯底里無法自控,情緒波動很大,有自虐傾向和傷害他人的想法但每次都可以壓制,但是他和母親交流之后,母親覺得他是被慣壞了,什么病都沒有,根本不需要去醫(yī)院,覺得他是矯情。他不知道該怎么辦?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結(jié)構(gòu)、價值體系與防御機制,而這三點共同決定了一個人會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應(yīng)對周遭環(huán)境與他人。 很多父母的認知結(jié)構(gòu)中不存在“心理問題”這樣一個概念,他們是真的不理解什么叫做“心理疾病”。因為在他們生活的那個年代,吃飽穿暖好好工作是最重要的目標(biāo),他們沒有心理能力來體會到這種更高層次的痛苦,自然,這種概念就無法存在于他們的認知結(jié)構(gòu)中。 而價值觀與防御機制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認同一種價值,就會以防御機制來保護這種價值感不致喪失。 很多父母以養(yǎng)出一個好孩子為個人價值,如果孩子表現(xiàn)良好,他們就會覺得自己非常有價值,并引以為傲。但如果孩子的生活狀態(tài)、人生軌跡不合主流價值評判標(biāo)準(zhǔn),他們的個人價值感就會遭到動搖,防御機制便會自動開始啟動。 而面對未知的、不可控的情況時,人最常用的防御機制就是回避和否認,所以有很多父母在遭遇到子女的心理問題時,出于內(nèi)心一無所知的慌張以及個人價值感將要喪失的恐懼而本能地回避、否認這一事實。他們未必是對子女的感受漠不關(guān)心,而是內(nèi)心兵慌馬亂,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本能反應(yīng)。 所以,如果做子女的發(fā)現(xiàn)自己有心理問題但父母卻無法理解時,在自己有余力的情況下可以多向父母描述、解釋自己的狀態(tài),促進雙方的溝通。 如果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以向父母比較認同、信任的親戚朋友求助,讓他們幫助你去和父母溝通,我想這樣做會比遠離父母,使你們越來越深地彼此隔絕在兩個世界里要積極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