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為什么現在的我們這么焦慮?發表時間:2020-10-13 12:10 有人問我,如今社會普遍焦慮,到底是因為人的欲望膨脹了,還是社會文化有問題?如何讓人心回到本真? 都說現在的社會里,人們普遍焦慮,有個段子說得好,我們一邊深情地懷念著“從前慢”的生活,一邊卻為外賣遲了兩分鐘而暴跳如雷。 人為什么變得如此急躁,如此焦慮呢? 人是社會的動物,人的心態與他所處的物質世界與人際世界有著緊密的聯系。讓我們來看看,幾十年里這兩個世界都有了怎樣的變化? 首先,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生產力的發展,物質世界極大豐富,同時快速千變萬化,人們從來沒有在哪個人類的歷史時期經歷過如此迅猛的變化。 如果想如以前那般對外部世界有清晰的認識,人就得在短時間內接收并處理消化大量的信息。但是,憑人類當前的認知能力與信息接受能力,我們是很難承載如此之大的信息量的。 因此,很多人都會有被信息社會裹挾綁架之感,焦慮也就因此大量產生。一方面,因無法清晰了解與掌控周遭世界而產生的焦慮時刻在潛移默化的侵蝕人心,另一方面,我們也在不停追逐物質升級的過程中主動給自己制造焦慮。 人的天性中就有占有欲,以占有物的多少來獲取安全感并界定自身的價值,因此古今中外都不乏守財奴、囤積狂。 在當今社會中,可供我們占有的物質比起過往不知多出多少倍,而且,社交軟件的廣泛應用使我們能夠更輕易、更具沖擊力地看到他人的占有物。 佛家有云:“不見可欲。”看不到,我們還能較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但當每天都在被各種信息源沖刷時,我們內心的占有欲就被前所未有地激發起來。得不到,焦慮,得到了,想要更新、更多,也焦慮。 每次蘋果升級換代時都會有一撥人哀嘆著腎臟不保,便是這種焦慮最具象化的體現。 在焦慮的洪流中,人會本能地想要回歸本真。但在種種光怪陸離的包圍下,也許守住初心要比之前難得多,那需要我們有更堅實穩固的價值立足點。 但一味想要回到過去,渴望那種“現世安穩”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也許也反映出我們面對現實時的拒絕與逃避?如果現實生活就是如此,如果一定程度的焦慮難以避免,我們是否可以接納它,擁抱它? 也許, “歲月靜好”未必是絕對的好,找到與世界適當的相處方式才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