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現場】
有一次我在一家小店吃早餐,和我坐同一張桌子的對面是一對母子。那個小男孩看上去4歲多,正上幼兒園的年齡。在等飯的時間里,孩子坐不住,一會兒踢踢桌角,一會兒把凳子當馬騎,嘴上還說"卡噠卡噠";一會兒玩桌子上的一筒衛生筷;一會兒跑開,媽媽在看在眼里,
一臉的生氣,那在那兒訓孩子:"不要把凳子弄響,人家有意見的!不許玩筷子,沒聽見嗎!
不要亂跑,規矩點!"在短短的幾分鐘內我發現這個媽媽說了十多次的"不要"這樣的話,而孩子呢,根本不聽!你制止了這個,他又玩那個!
這個時候,我也在等飯,于是就把這孩子招呼過來,說:"小朋友,來,你過來。叔叔想和你說個話。"孩子走過來了,問我什么事。我立即拉起他的雙手,微笑地對他說:"你很可愛,很聰明。"他聽了我這話,奇怪地看著我。"你看,
你在等飯的時間,沒有浪費時間,做了這么多事。你會擺筷子,你想把凳子擺好,你想讓自己活動活動,在鍛煉身體。是不是?"孩子半信半疑,回答"是"。
這時我看到孩子的媽媽很驚訝很不理解的樣子,正奇怪我為什么這樣說。我只管繼續對孩子說:"其實,這些事可以在家做的是不是?飯店里人多,其他人也要吃飯,如果這些事情放在家做,就不會影響別人,你還可以盡情的做這些事,快樂的玩,是不是?"孩子聽了我的話,使勁點點頭。我又表揚一番:"嗯,我沒看錯。一看你就是懂事的好孩子!"
這個時候,孩子的媽媽朝我友好地笑了,有興趣地和我攀談了一會兒。
【家教啟示】
從這個個案中,我們看到,這個孩子對媽媽的話似乎充耳不聞,依然我行我素,根本不聽話,這當然讓媽媽很惱火。而當我把孩子叫過來做了一番溝通后,孩子就不再搗亂了,變得很乖了。這前后的對比,會給我們什么家教啟示呢?
我認為,問題出在家長和孩子說話的時候,
喜歡用負面的語言,比如個案中這個媽媽用了很多類似"不要"的字眼。這些否定性的語言給孩子傳遞的是什么信息呢?一是告訴孩子:你是不對的,你是錯的,你不應該這樣的,你是不聽話的等等,用的是批評、指責、命令等一類的負面語言來教育孩子。如果我們家長用負面的語言多了,帶來的負面影響是造成孩子不聽話;二是只阻止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記住了"不要"做什么,而沒有從正面告訴孩子建設性的意見,即你該做什么,你能做什么。其實告訴孩子"你可以做什么"比"你不可以做什么"更有效果。
個案中媽媽越說他越不聽,因為他不知道為什么不可以這樣做,他順著他作為一個孩子的天性,玩他該玩的,做他該做的;他也不懂得區分場合,不知道在公共場合要遵守什么規矩;
還有媽媽老經常性地說這些沒有建設性的話,也會導致孩子聽覺麻木而不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