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職責——支持學生的個性化成長
上一個年代,人們受到的“教育”是,如果你努力學習,成績優秀,進入一所好的大學,你就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這是一條“追求卓越”的線性道路。
但這個時代的學生已經不再認同這條道路。而且他們的這種不認同是正確的。
確實,你最好能夠上一所好的大學。但這不再意味著你一定還能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找到好的工作——尤其是當你在這條追求變成“好學生”的道路上,付出了“犧牲自我天賦”的代價。因為這樣,一個學生就失去了他最大的競爭力。
人和人都是不一樣的。每個人生來都有他特有的天賦。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很多人忽略的是,天賦這個東西,跟大多數寶藏一樣,是埋得很深的。它需要被挖掘,被鼓勵,被催化,在合適的環境下,才會顯現出來。這才有了真正有效的教育,以及它應該有的意義:認可、支持、催化每個學生找到自己與他人不同的天賦。而不是去阻礙這個過程,去將所有學生壓成同一個形狀。這意味著父母和老師應該重視那些被傳統價值體系忽略的閃光點——認可它們,鼓勵它們。尤其是認可那些看似偏離了“好學生”道路,但確實是在用實際行動,努力嘗試著挖掘自己天賦的年輕人。
無論我們所謂的“教育”是來自父母、還是老師、還是學校,它最終的職責都應該可以被歸結為這幾個字——支持學生的個性化成長。與那些“平凡”的人們不同的人,那些在主流價值中可能黯淡無光的人。那些如果放在“精英們”身邊,看上去像一朵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油菜花,但是在某一個奇特的方面卻充滿了潛力的“平凡”學生們。或許“與眾不同”的人就是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或者你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