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首席媽媽”的育兒心得:絕不要為孩子犧牲自己發表時間:2020-04-04 09:31 點擊上方“心翔心理健康與生活”關注我們 僅僅有能力養育孩子, 卻沒有能力引導孩子的父母, 并不是合格和優秀的父母。 作為父母, 關鍵在于如何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引導者, 幫助他們看到未來、 走上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這是一個震驚了全美國的美籍韓裔家庭。 父親高光林,前韓國駐美大使。母親全惠星,在梨花女子大學英文系念二年級時以全額獎學金作交換學生去美國留學,波士頓大學社會學博士,曾經在耶魯大學擔任教授。 這位被美韓媒體譽為“首席媽媽”的偉大母親,用自己的方式將六個子女,全部送進美國頂級名校: 大女兒慶信:哈佛大學畢業后,又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韓國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 大兒子京柱:畢業于耶魯大學醫學院,曾任麻省衛生和公共服務部部長,現任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 二兒子東柱: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和麻省理工學院哲學博士。 三兒子洪柱:哈佛大學學業后,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后回到哈佛大學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之后受到耶魯大學法學院的邀請,成為該學院首位韓裔客席教授。曾出任助理國務卿。 二女兒慶恩: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后,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臨床法學客席教授。耶魯大學聘請的首位非白人的女性客席教授。 小兒子定柱:哈佛大學社會學系畢業后,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和紐約視覺藝術學院獲得了藝術碩士學位。 《紐約時報》評論認為:“這個家庭,堪與美國歷史上著名的肯尼迪家族相媲美”。 據說,全惠星在接受美國哥倫比亞電視臺專題采訪時,透露了她獨特的教育理念:我在研究中國古代文化中受到了啟發,中國有句話“功夫在詩外”,運用到我的教育方法中就是功夫在“學”外。 以下是這位首席媽媽的家教心得。 絕不為孩子犧牲自己 我懷上第一個孩子的時候,心情很焦慮。我日思夜想怎樣做個好父母,怎么才算好父母,加上當時又沒有別人的指導,連相關的書籍也找不到。我陷在這樣的焦慮中,不能自拔。 后來,我想起了我的父母,回憶起他們對我的教育過程,瞬間,不只是育兒問題,就連人生問題也好像是重新聚焦了一樣,變得清晰明朗起來。 我的父母不是為孩子無條件犧牲的人 他們始終在學習、進步,充實自己的人生,他們的生活態度和世界觀影響了很多人,也成為孩子們的榜樣。 很多父母愛孩子至深,認為要一切為了孩子,無條件為孩子犧牲,才能保證孩子全方位受到呵護,但是我不這么認為。 在我看來,作為父母,關鍵在于如何能夠成為孩子們的引導者,幫助他們看到未來、走上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僅僅有能力養育孩子, 卻沒有能力引導孩子的父母, 并不是合格和優秀的父母。 父母自己一定要有目標意識, 即使為人父母了,也要繼續努力。 父母的人生應該是完整的,不能被孩子所隔斷。做到這點,反而會比無條件犧牲更難。但是,這才是真正愛孩子、也愛自己的父母要選擇的路。 在這一點上,我們要想想: 我對孩子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出于真正的愛? 我是否被一定要為孩子無條件犧牲的這種價值觀所包圍,執著于孩子,而忽視了讓自己成為被孩子所尊敬和愛戴的父母?我是否將孩子看作是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的代理人? 父母生育了孩子,但并不能擁有孩子。 父母和孩子從一開始就是各自獨立的,大家都有自己的人生之路要走,如果愛孩子,就要從“好母親情結”中擺脫出來,努力做自己。 創造一個隨時隨地讀書的環境 無論在家里的哪個角落,都有學習的氛圍。這一切都是我先生所營造出來的。 不用強求他們去學,孩子們的眼里只能看到書桌和正在學習的家人,他們就會覺得學習是我們家庭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我們家,書桌并不僅僅是單純的裝飾家具,而是用于學習的特別家具。先生費心為我準備書桌,是因為他不但將我看做他的妻子,更將我視為一名學者,所以這張書桌才顯得更加珍貴。 父母只要讓孩子們懂得: 學習并不是什么特別的事情, 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就等于為孩子做了一切 有關學習的事情。 如果父母能夠自然地坐在書桌前, 孩子也會跟書桌親近起來的。 比起說“你學習吧”, 更有用的是說“我們一起學習吧”。 并不是說讓所有的父母都將書桌搬進房間。我只是想告訴大家,如果想要讓孩子們學習,要做出怎樣的實踐,以及這樣的實踐需要什么樣的精神。 感情好的夫妻容易成為榜樣 有些人認為我和先生的感情會特別好,或者共同點非常多。但其實,我們與其他夫妻沒有什么不同。 也并不是說我們不吵架,只是一開始我們就很了解對方的長短處,所以,遇到分歧,我們更懂得尊敬和認可,而不是粗暴地拌嘴或大吵大鬧。 我們之所以盡量避免爭吵,而是用溝通來解決問題,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不想影響到孩子,想努力為孩子們做好榜樣。 先生從小離家過寄宿生活,不同的環境,肯定會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待客標準。通過與丈夫的不斷對話,我們彼此慢慢認同了這種差異。 有時候也覺得正如母親所說,夫妻之間有差異是好事,這樣才會彼此珍惜。 盡管我們盡量避免,但爭執還是有的。若被孩子們發現我們在吵嘴,我就會想起母親曾說過的“一個家庭里面至少得有一個唱紅臉的”這句話。 而我也跟孩子們講,要允許差異的存在,夫妻之間的差異在家庭生活中也有益處。當然,在孩子面前,我從來都是為丈夫樹立父親的權威。 這也是母親的角色。如果母親不尊重作為父親的丈夫,孩子也不會認可父親的權威,這樣一來,父親的教導就無法站住腳。反之亦然。在妻子成為母親的瞬間,丈夫就要開始樹立妻子的權威。 教育孩子的過程, 也是夫妻相親相愛的過程; 而感情好的夫妻, 肯定會教育出更成功的孩子。 打開孩子心靈的方法 我們家每天早上一定要一起吃早餐,這為我們的交流提供了好時機。無論有什么樣的狀況,無論有多忙,在家里的家人都要一起吃早餐,這是我的先生定下的原則。 不單單是因為吃早飯對人體的重要性,還因為能夠讓自己從每天早上開始認知“家庭中的我”。在新婚的時候,我非常厭煩這樣的原則,但是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卻發現這是非常好的習慣。 早上看到孩子們的表情和氛圍就能大概猜出孩子身上發生的事情了,并且能夠輕易地提出問題。 在與孩子的交流中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解交流的性質。 有的話, 在全家人都在的時候說比較好, 而有的話只有兩個人的時候才能講。 如果不能區別這一點, 會讓本來就敏感的孩子更加傷心, 矛盾也就越來越大了。 另外,要注意引入交流的時機,最好不要直接跟孩子說“我們來談談吧”。這種單刀直入的形式,會讓開始交流之前的氛圍變得尷尬又生硬,孩子也很難一下子對你敞開心扉。 與孩子一起做他所喜歡的事情,購物啊、看電影啊、看電視啊等,自然地營造一個兩人時間,氛圍變得輕松自然了,聊天就可以開始了。 此外,與孩子們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種。 例如,我就經常利用給孩子們理發的時間,通過給孩子們理發、撫摸他們、給他們擦粉等自然的碰觸,我們的親密感更加強烈。那時自然地問他們我好奇的事情,孩子們便不會排斥。 在聽孩子說他的故事的時候,最好不要直接作出評價。如果孩子感覺到家長是在分析和評價自己,他就不想再說了。因此,父母可以提出其他問題,或是同意孩子的做法,來繼續引導孩子講出來。 要給孩子思考的機會, 讓他自己整理好思路。 這樣一來,他自己就能夠 分析出競爭者的優缺點, 并在日后加以改正。 交流不能像講課一樣, 事先定好時間。 要努力讓交流, 自然地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交流的時候還有一點要注意,不能給孩子“我是大人,你是小孩,你要聽我的話”之類的暗示,最好表現出相反的態度,讓孩子感覺他是在告訴你一些你不知道的事情,這樣他會很愉快,也很有成就感。 與孩子溝通的訣竅 我聽過很多家長抱怨:孩子一長大,就跟自己有隔閡了,什么事情都不愛跟自己說,而他跟同學、朋友卻好像無話不談。 遇到這種情況的父母, 應該好好反思一下到底是誰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孩子不跟父母溝通,主要是因為他覺得跟父母溝通沒有意義。一來,父母不理解他,總是從自己的角度教育他;二來,父母不能提出建設性或者啟發性的建議。 如果跟父母說說心里話,父母總拿自己的經驗大做文章,聽不進孩子的想法,不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的話,哪個孩子還愿意跟父母談心呢? 好的父母要始終記住兩個詞語: 聆聽,建議。 我自己非常珍惜與孩子交流的經驗,不僅讓自己有所收獲,同樣也能給孩子的成長提供幫助,我特別有做父母的成就感。 我以我的經驗告訴所有的父母,一定要讓自己成長,不斷想辦法提升自己的人生,解決自己人生中的問題。 這樣,當孩子需要幫助時,我們才能擔當起一個有意義的角色,而不是陪著孩子一起發愁。 很顯然,孩子都喜歡有力量的父母。 你還在為孩子犧牲自己嗎?做好你自己,照顧好你的伴侶關系,你的孩子,就會如你希望的那般優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