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孩子的穩定來自于和父母完整的鏈接發表時間:2020-03-19 10:25 中國人從古至今都有祭祖和敬神的習慣,但我們古人的祭祖和敬神是尋求一種什么樣的狀態呢? 是尋求一種安定和榜樣的力量。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信仰,而不是迷信的信仰。
但是現在有很多人卻是迷信的,并且樂此不疲。 他們不僅小時候是迷信的,而且長大了成年了也是迷信的,甚至是過了知天命的年齡,仍然是迷信的,為什么呢?
因為在整個生命過程中,一種生命的鏈接沒有得到完整的建立。而這樣的鏈接形成與否,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顯現得格外明顯。 鏈接夠不夠? 當我們的父母和孩子之間情感的紐帶、生命的鏈接是完善的、足夠的。 當我們的孩子表現出一種冷靜、沉著和自信開放的心態,那么無論在什么環境中,他都可以表現出真正的自在,自信,和自我,而并非是一種盲從的狀態。
在生命之中是否建立完整的鏈接具體的表現有很多,我們可以去細細觀察。
比如說現在的孩子對母親或者父親一方的依賴性越來越強。晚上睡的時候,看不見爸爸或者媽媽,他就不肯睡。孩子之所以這樣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情感的鏈接不夠。
因為當孩子入睡以后,給他的感覺就是他成了他自己,他成了一個人,跟他的爸爸和媽媽之間沒有形成一種生命的感受,互相的感受。沒有達到父母在與不在沒有區別和差異,而是有了真正的區別和不同。 所以,當孩子一味的賴著不肯睡,要你陪著一起玩,要向你索取各種各樣你認為不可以或者不可能給予的東西時,所提示的就是孩子對父母情感的渴求。
他希望和你的生命去更進一步的鏈接,無障礙的去鏈接。 讓你們彼此能夠更多的融為一體,感受到你從內心真正對他的關注,對他成長的認可和保護。 這是孩子們從內心所要表現和表達的一種力量的渴望。其實,這說明他內心的力量是不足的。于是他希望從父母那里獲得。
結果我們的父母是怎么樣做的呢? 絕大多數都表現出,第一個不耐煩,第二個不認可,第三個限制,第四個冷漠,第五個揍一頓。結果一次又一次傷害了我們的孩子。
這樣的一種情感和訴求沒有得到滿足,最終就會表現在青春期和你對著干,徹底跟你翻臉,徹底跟你越來越講不清道理。
也有家長會有這樣的感覺,孩子在六七歲的時候突然就沒有以前那么乖了。
其實這也是他生長歷程當中,他匱乏一種關注所形成的一種精神上的需求。 他所謂的這樣一種調皮,這樣一種表現,其實是為了體現第一個他的存在感,他對于人們對他的關注度的需求。這是我們要明白和懂得的。 孩子內外表現是否一致? 另一種狀態是,孩子在父母身邊與孩子和父母分開之后表現得不一致。 有些孩子,在我們父母面前就顯得任性、不可理解,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而在外人面前,或者在陌生的環境之中,就表現得乖巧、順從、逆來順受。這也是導致目前很多兒童傷害事件發生的一個根本原因。 在父母面前他們可以為所欲為,而在外面他們卻表現得脆弱和沒有安全感,這就是他們的情感沒有得到一個正確的鏈接,內心的力量不夠強大的一個更具體的表現。 當然,也有反過來的狀態,在父母面前逆來順受,是個小乖乖,結果出去以后呢,各種各樣的胡作非為,這就是兩個極端性的體現。 因為孩子的內在力量是純正的,如果我們不能給他一個中正之道的引領,一個光明的磊落的向上的力量引領的時候,他就容易走上這兩種極端之路:要么是向左,要么是向右。
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父母在孩子的引領和整個教育過程中出現了偏向性。 因此如果我們希望孩子生活得更健康、快樂,生命的層次和境界能夠更高,那么我們要從孩子最基礎的這樣一種鏈接,這樣的一種彼此的溝通和容納上做足文章。 做好準備,讓我們的孩子能夠得到更多更正確的健康成長的引導。 行不言之教
當初妻子懷孕后,我一直是以經典書籍給孩子做胎教和啟蒙的。后來,又增加了一些傳統文化啟蒙讀物,比如《千字文》《三字經》《聲律啟蒙》《幼學瓊林》之類的。 那個時候,我是從8點鐘開始給她嘮叨,一直持續到9點鐘。所以我孩子呢,從小就跟我特別的親,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她熟悉我的聲音。
記得孩子6個月時,我坐在她媽媽右邊給她讀書,她就從媽媽的左邊跑到右邊來,我去左邊再給她讀,她自己就又跑到了左邊。 這個確實很神奇,家長們如果準備生小孩的話,回去可以試驗一下,做過胎教和沒有做過胎教的孩子真的不一樣。
6歲的時候,能認識4000多個漢字,《詩經》她可以自己通讀。 其實,還是那句話,我沒有真的教過,就是順其自然。 比如說,帶她去大街上玩,她看見各種各樣的招牌,就一定會問,“爸爸,這是什么啊?”“媽媽,這是什么啊?”我們就告訴她這是什么。
平時,媽媽給她讀繪本,我給她讀經典的時候,她就會逐字逐句地照著看。就這樣一點一滴,常年累月之功,是潛移默化的。 這就叫不言之教。你不需要去刻意地教,你只要有這樣的氛圍,這樣的狀態,你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成長。 真正陪孩子也就短短幾年 可能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一種認知誤區,就是陪孩子睡覺,等他睡著以后,自己就起來做自己事情了。其實,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
陪孩子睡,就要和他一起睡,因為這樣才是一種誠實。更重要的是,家長們不要以為孩子睡著了,就感受不到,意識不到你們還在不在他身邊。其實他是能夠感受到的。 大家可以認真感受一下,當我們躺在孩子身邊的時候,哪怕孩子和我們是分床睡的,孩子都是一種特別安然和安定的睡相,他做的夢都是偷著樂的。
但是如果我們一次又一次告訴他:你睡吧,你睡吧,爸爸媽媽陪你一起睡。結果孩子睡著了,然后我們就溜了。 這樣久而久之,你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難入睡。你就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喜歡睡,因為他知道只要他一睡著你們就會開溜,遠離他,背離他,離開他的身邊。
因此,一定要學會和孩子一起睡。這一點很關鍵。
實際上我們真正陪孩子一起睡也就那樣短短幾年。一旦當他們意識到自我存在的時候,當他們進入青春期,你們想陪他睡,他可能都不愿意陪你們睡了。
所以當我們從擁有孩子開始到我們能夠真正無遮無攔的和孩子相處,能夠徹底以心靈相通的方式去相處,時間很短暫,機會也很寶貴。 切記不要錯過它。只有這樣才能調整好孩子的起居狀態,達到我們身體內外的調和。
總結一下,作為父母,是要從我們的言行之中,從我們的一舉一動之中,從我們的坐臥行過程之中,去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而非是一種言語的教訓,所以我們說圣人行不言之教就是這樣的一種狀態。
我們需要做的是一種給孩子的模范性的,讓他來模仿和成長的榜樣性的這么一種力量。 讓他能夠去認識和認清自己內心所擁有的一種強大的生命的魅力和成長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