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明明很愛你,卻要打擊你 | 中國家庭的困境發表時間:2020-03-19 10:21 口是心非是一層保護的殼, 它讓我們隱藏起自己。 還讓我們有一種錯覺, 以為不敞開, 就不會受傷,不暴露,就不會被辜負。 然而它的代價是 情緒和感受的自然流動,統統都被阻礙。 因為在我們向對方隱藏之前, 我們首先需要自己對自己隱藏起來。 隱藏得太久,殼越來越厚, 最終這種身在殼中的安全, 會變成真正的絕望和死寂。
01 你是一個口是心非的人嗎? 對絕大多數人來講,“說話”,是一件不值一提的小事,可能很多人一歲不到就會了。然而我們說出口的話,和內心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嗎? 對很多人來說,答案恐怕未必。 有一對老夫妻。 星期一,老兩口一起做爆炒花蛤。 老太太一邊嫌棄一邊指揮著老先生切蔥花,料全都備好以后下鍋爆炒。 油嗞啦一下飛濺出來,老先生立刻上前接過鍋鏟護著老太太,結果老太太回過神來,直接揮舞著胳膊把老先生轟走,“走開走開,你能有我炒得好嗎?” 老先生只是笑:“你炒得好,你炒得好?!?/span> 等到菜上了桌,老太太一臉期待的問:“好吃嗎?” “吃了三十年還是那么好吃?!?/span> “馬屁精?!?/span> 兩個人一桌進餐,氣氛溫馨又浪漫。 然而這種浪漫,是有脆弱的一面存在的。 它始終取決于故事當中的老先生—— 他知道妻子對他的感情,全都在她為他炒了三十年的菜里嗎? 就算妻子表面上如何挑剔嫌棄,他也始終毫不懷疑這一點嗎? 不管妻子怎么說怎么做,他能永遠都用柔軟的一面來與她相對嗎? 很遺憾。 在我們熟悉的生活中,老太太很常見,老先生很稀有。 02 我們總喜歡別扭著表達感情 要我們表達感情,似乎總是別扭著來的。要藏著,要掖著,要反著來;要話只說一半,要等對方去猜。 要一邊為你炒菜,一邊對你挑剔嫌棄輪換著來。就好像一只蚌,要把柔軟的肚腹縮進去,只把殼露在外面,冷冰冰,又硬邦邦。 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言不由衷,有那么多的口是心非,還有那么多的傷感情的刀子嘴。就算是真心實意對另外一個人好,那好的外面,也是一層硬邦邦。 我曾經也是這樣的人。 高三最后的那個學期,我媽說好會回來照顧我,結果工作臨時出了點問題,拖了一個月還沒有搞定。 我自然是很生氣,最后一次打電話,一邊滿心期盼著她能過來,一邊滿腹委屈,然后兇巴巴地對她說:“那你就不用來了吧!” 我媽也沒有說什么,就那樣淡淡的回來了。 回來的第一天,要好的同學邀請我們去家里吃飯,回家后我隨口夸了一句:同學爸爸做的西紅柿炒雞蛋真好吃呀。 第二天回家吃晚飯,桌上一盤西紅柿炒雞蛋。 我看了覺得很驚訝,因為我媽從來沒做過這道菜。結果去廚房添飯才看到,垃圾桶里全是倒掉的柿子和雞蛋。 不知道她嘗試了多少次。 我突然很想哭,然而添完飯出去看著她,依然沒有說什么,只是從此習慣每天上完晚自習回來,給她手里遞一杯熱牛奶。 現在想起來,那大概是在跟她說“謝謝你”;就像她用西紅柿炒雞蛋,跟我說的“對不起”。 只是我們最終誰也沒能真的說出口來。 03 被困住的情感 能夠好好表達,大概是親密關系里的一種剛需。我們當中的很多人,都被困在這里——尤其是當你從小就成長在那種從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 我有個同學就是如此。 小時候爸爸想鼓勵她,明明可以來一句:“我相信你祝你考個好成績”,卻一定要說:“別考砸了回來給我丟人啊”。 長大之后過節送花給媽媽,媽媽明明可以說:“這花真漂亮啊!我很喜歡,謝謝你“,卻一定要抱怨說:“買這個有什么用??!你還真會糟蹋錢”。 她知道他們也不是惡意,可他們就是不會直接表達善意。 不僅不會表達,當你對他們報以善意的時候,他們還會背過身去,再輕飄飄的回給你重重一擊。 她曾經發誓不會成為這樣的人。 然而等到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小孩,某一天她發了燒躺在床上休息,三歲多的女兒想給她倒杯溫水結果不小心弄濕了一地,她跳起來腦子一熱就抱怨道: “誰讓你管那么多的,現在闖禍了吧?” 女兒當然很委屈,一副快要哭了的表情問:“媽媽你為什么忘了說謝謝你?” 她這才突然意識到,原來自己扮演的,正是曾經傷害過自己的角色。 原來你只要稍微一放松警惕,就會被命運的慣性給帶到溝里去。帶到溝里的次數多了,你會逐漸冷卻掉那顆拼命想要反抗的心。你會逐漸適應溝里面的空氣,還會麻木的按照既定劇本,重復出演二三十年前父母演過的那一場戲。 這場戲叫做代際傳遞,也叫做命運。 演戲當然是容易的。它只需要你去認同角色,去放下自己,然后讓下一代隨同自己一起去獻祭。 只是獻祭的人多了,溝會越來越深,讓人越來越難爬得出去。 04 勇敢一點走出去 有的人很幸運,能遇到另外一個人,帶著自己走出去。 就像我另外一個女朋友,曾經是比我還要不會表達的那一種: 明明心里舍不得,嘴上卻要說誰稀罕你?。?/span> 明明為別人做了很多,卻硬是要說我就是一隨手你千萬不要想太多; 明明想握住對方的手,卻非要梗著脖子先遞出去一根刺再說。 于是四年分了三次手。每一次她都付出所有,每一次都讓彼此難受。直到她遇到后來的先生。 有一回我打趣她,你這樣硬邦邦的人,是怎么能跟另外一個人長久? 她大笑,說你不知道,他是那種沒臉沒皮的人,我生氣起來喊著要跟他鬧離婚,他都會說好啊好啊。不過除了房子以外,我跟法官申請,讓他把我也判給你吧。 于是也不好意思再繼續折騰什么。 不僅不折騰,她居然也漸漸的軟化下來了,就像一粒種子終于破殼而出,長出來小小的柔軟葉子。 幸運嗎? 當然幸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遇到能這樣接住自己的別扭、并且回報以善意的人。 然而和羨慕她的運氣比起來,我更佩服的是她的勇氣。因為你要時刻跟身體里的巨大慣性搏斗,要時刻提醒自己,還要勇敢的交出自己。 唯有如此,真正的改變才有可能降臨。 05 敢于表達感情就是敢于直面自己 敢去直接表達感情,其實意味著我們敢去直面和擁抱自己。 口是心非是一層保護的殼,它讓我們隱藏起自己。還讓我們有一種錯覺,以為不敞開,就不會受傷,不暴露,就不會被辜負。 然而它的代價是情緒和感受的自然流動,統統都被阻礙。 因為在我們向對方隱藏之前,我們首先需要自己對自己隱藏起來。隱藏得太久,殼越來越厚,最終這種身在殼中的安全,會變成真正的絕望和死寂。 而當你第一次鼓起勇氣,從熟悉的殼里探出頭來,你是會起雞皮疙瘩的——那是你所有的感受器官在蘇醒。就像一個人在黑暗中待得久了,再重新見到明亮和色彩,也會首先感覺不適應。 而你要和這種不適應待在一起,允許它,接受它,然后跨越它。然后你會發現,原來外面是廣闊天地: 你可以盼望,可以欣喜,可以請求,可以感動,你可以真實表達自己。 你還可以接受,毫無負擔地只是接受,你可以付出,毫無保留地只是付出。 你可以不因為恐懼而停下向彼此靠近的腳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