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越獎勵孩子越不聽話,80%的父母用錯了獎勵方式!現在看到太及時發表時間:2020-03-02 09:49 很多家長都知道激勵孩子的作用,只是激勵激勵著就往往跑偏了路。 朋友的孩子讀三年級,非常不愛做作業,最近她手舞足蹈地跟我說:“孩子做作業動力十足,每天回家,攔都攔不住”。 我問她用了什么方法。 朋友自豪地說:“我列了個學習清單,完成一項就打鉤,只要集滿十個鉤,就可以兌十塊錢”。 深知物質激勵的危害,我搖頭建議她不要用這個方法。 朋友神秘一笑:“寶寶最近看上了一個汽車玩具,價格可不菲,他動力不會減少的”。 果然,兩周后,朋友垂頭喪氣地跟我說:“怎么就不靈了呢?寶寶說十塊錢太少了,我覺得他太貪心了,罵了他一頓后,他現在非??咕茏鲎鳂I”。 是啊,為什么就不靈了呢? 很多家長都喜歡用類似物質獎勵法:
為什么這些獎勵有效期都這么短,下次用同樣的方法就不管用了呢? 02 物質獎勵不靈的原因 心理學上有個有名的實驗叫做德西效應。 教育家德西請了一批大學生,把他們分為兩組做有趣的智力難題。區別就是有一組每做對一道題給一美元,另一組沒有。 起初半個小時里,得到錢的那組做題十分起勁。但是等他宣布休息的時候,令人詫異的是沒有金錢獎勵的學生反而在繼續解題。 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應”:當一個人進行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外在的獎勵,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的內在吸引力。 再回到上面的問題,為什么物質獎勵都不靈了? 因為所有物質獎勵都只是眼前的刺激,沒有深入到內在驅動力的誘發。 就像望梅止渴,物質誘惑僅僅只能緩急,讓孩子吞吞口水,往前挪動幾步。 等到孩子對眼前的獎勵習以為常的那天,等到孩子新裙子買到了,游樂園去到了,動力也就停止了,你只能繼續用更大的物質激勵去誘惑,孩子才肯繼續前行。 而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調動他們本身對學習的征服感和成就感,提供精神的滿足和愉悅感才是真正的源頭活水。 就像德西實驗里,沒有物質獎勵,仍舊繼續解題的學生一樣,他們享受的是事情本身的樂趣,渴望的是智力的挑戰。 這些比物質獎勵更讓人享受,且更能讓人堅持。 物質獎勵的危害 物質獎勵不僅僅會阻礙內在動力的激發,更可怕的是還可能毀滅我們的孩子。 a. 讓孩子變得急功近利 《圍城》里說過一段話:西洋趕驢子的人,每逢毛驢不肯趕路的時候,就在它眼前吊一根胡蘿卜,靠著這胡蘿卜誘使毛驢前行。 物質獎勵就像在孩子面前掛一根胡蘿卜,本來是讓孩子好好上路,結果卻讓孩子一心盯著蘿卜。 只想得到獎勵,反而失去所做事情本身的樂趣,這是一種本末倒置。 它只能培養出急功近利的孩子,讓我們的孩子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b. 失去責任心 做作業和學習,整理房間等本來就是孩子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是他們必須自己解決和完成的,家長只能提供輔助和陪伴,而不應該用物質獎勵替他們分擔起這份責任。 就像周國平所說:一個人唯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建立了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目標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發,自覺地選擇和承擔起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 物質獎勵誘惑只會培養出一個失去責任心的孩子,這對他們的成長百無一利,只有弊。 c. 助長孩子的貪婪和冷漠 物質誘惑只會刺激孩子的欲望,讓孩子欲壑難填,變得貪心不足,而家長不斷填補這個欲望的坑洞,也只會增加自己的負擔。 就像朋友的孩子,這一次做完作業給十塊錢,習以為常之后就覺得太少了,就要求加價。 這一次是十塊,下一次他的要求是出國游,不答應就不考試,作為家長的你又該怎么辦呢?
又或者,你生病的時候,讓孩子去買藥,孩子也要說:“媽媽給十塊錢,不給我就不去”,你作何感想呢? 04 正確獎勵孩子才有效 那孩子就不用獎勵了嗎? 不,孩子是十分需要的。 《正面管教》一書中肯定了激勵的作用: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 ” 激勵分為兩種,一種是外部的,比如外在的贊揚,物質獎勵,好的名次,這會引發外部動機;一種是內部的,掌握知識,提高正確率,獲得成就和勝任感,這會引發滿足感,產生持續的內部動力。 作為家長應該是想方設法刺激孩子的內部動力。 那家長們可以做些什么呢? 1. 找到行為的內在好處,給予描述性表揚 比如孩子認真學習的時候,媽媽不要夸獎:孩子,你很棒。 這樣沒有點到實處的表揚,孩子聽多了也沒感覺。 你應該做的是,觀察孩子認真學習的原因和好處,然后真誠而驚喜地說:“寶貝,好快啊,媽媽剛才注意到你學習的時候很專心,果然,今天題目做得太快了!媽媽真為你高興” 這樣孩子就會知道專心會讓解題變快,是值得肯定的,下次應該專心。 通過真誠的贊揚,孩子會有一種很強的勝任感和自豪感,獲得的是持續的驅動力。 2. 感謝和鼓勵孩子會更有用 父母真摯而誠懇地感謝孩子給予的付出,會讓孩子更有滿足感和主動性。 比如孩子幫你扔了垃圾,你可以跟孩子的爸爸(讓孩子聽到),或者直接跟孩子說:“寶貝真的懂事了,知道媽媽上班辛苦,今天主動扔垃圾了,真的要好好疼你,媽媽謝謝有你這么個好幫手!” 孩子聽到這些話,會比得到獎品還開心,因為他的付出得到了尊重。 3. 讓孩子參與問題協商和總結,及時肯定 馬斯洛的需求五層次論對孩子同樣管用,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鼓勵孩子自己參與到問題的探討和解決當中來,會同時滿足孩子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價值實現感。 媽媽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并且鼓勵:“寶貝,發現你這段時間做作業的速度慢下來了?媽媽看著很著急,害怕你會養成不好的習慣,你能幫媽媽想想辦法嗎?” 事實上家長提出問題,孩子都很樂意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的,只要孩子想出辦法,家長給予尊重和肯定,他會更渴望自己征服困難。 05 《次第花開》里面有提到物質滿足和精神滿足的關系:
在當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物質獎勵是條捷徑,能給孩子帶來一時的滿足,但是卻不會產生長久的動力。 不管任何時候,家長們都要銘記:從孩子的立場出發,給予真摯的愛和關心。 這,才是孩子一生有效的獎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