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找不到原因的痛,根源在心里 | 得病是中國人最常用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發表時間:2020-02-15 09:16 老張今年60歲,剛剛退休,卻生起了怪病。 最開始是胸口痛,后來呢這種疼痛感蔓延到頸部,原以為休息休息會慢慢好轉,誰知道身體其他部位也漸漸開始疼痛起來,腸胃功能也受到了影響。 老張趕緊去醫院做了全面的檢查,驗了血,做了B超,拍了片子,醫院沒查出他的身體有什么問題,但是老張的身體情況卻每況愈下,換了別的醫院也沒有查不出任何毛病。 又一次全面的檢查過后,醫生提及,你這檢查結果都好的,該不會是心理問題引起的吧? 原來還真有一種痛是心理因素引起的,于是老王來到了醫院心理科,醫生詳細了解了病史及檢查結果,考慮診斷為“軀體癥狀障礙”, 雖然老王沒搞清楚這到底是什么病,不過遵照醫生建議吃了抗抑郁藥后,這東痛西痛渾身難受還真消失了。 中國人更愿意表達身體的不舒服 我國心理咨詢與治療工作者都知道,中國人和西方人心理上有一個很大的不同。 西方人表達自己的消極情緒比中國人更直接,他們如果有心理問題,比較愿意直接對心理醫生說:“我情緒很不好。” 而中國人則不然,中國人較少直接表達消極情緒,很多時侯,中國人會把不良情緒轉化為軀體的不適。中國人更愿意表達身體的不舒服。這個特點在心理學上術語叫做“軀體化”。 有專家估計,在內科病人中,有至少40%的人實際上是情緒問題或心理問題。這些人有些根本沒有,有些雖然的確有軀體疾病,但是這軀體疾病也是消極情緒引起的所謂“心身疾病”,如果情緒問題解決了,這些疾病很容易治愈甚至可以不藥而愈。 所謂頑固的慢性病病人中,這個比例還會更大。 親,我們不是故意生病的 據我的經驗,有一類性格的人最容易生病。這些人因性格軟弱,從來都不敢表達自己不好的情緒。他們對人際關系很看重,但又不懂得人際相處之道。 于是他們采取了一種簡單化的人際交往方式,就是盡量對別人好,在發生沖突的時候盡量委曲求全,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做一個善良的人。我們的文化也支持他們這樣做,認為這就是善良的人。 這些人的人際交往方式實際上很不健康,也不會有好的結果。他們自以為對別人很好,外表上看對別人也很關心,但是如果我們深入的分析,就會發現他們所謂的對別人好,實際上是一種“施恩圖報”。 他們實際上希望自己對別人好,別人就應該很感激他們,反過來別人也應該對他很好,甚至應該滿足他的任何要求。他們的“善良行為”實際上不是出于內心對別人的真切關懷,而是一筆放給別人的感情債。 他們在內心中,實際上是希望別人能主動地滿足他們沒有明說出來的愿望,“我對你好,你也要對我好。”他們對別人表面上沒有要求,但是實際上要求很多,他們要求別人能猜中他們的心思,而且能順著他們的心思做。那些說自己什么都不要的,實際上要得最多。 但是,他們要不到,就只好生病。如果他們的這種臆病心理太強烈,則真的有可能生重病。現代醫學已經在逐漸接受心理學的結論:消極情緒是癌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這或許可以算是弄假成真,本來得病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和人際控制手段,結果真得了重病卻會危及生命。 在我們看來,如果一個人為了心理防御和人際控制,結果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這買賣是太不值得做了。但是,我們要說明:用得病抗議別人、控制別人,這一切都是不自覺的,是潛意識控制的行為,而不是他們有意識地這樣做。 學習為自己而活,這不是惡,不是罪 如果你一向只是為別人著想而活,現在也要學習為自己而活——為自己活不是惡。 中國文化出了一個錯誤,這個錯誤很早,在荀子時就出現了,這個錯誤就是以為凡是為別人就是義、就是善,凡是為自己就是私心、就是惡。而實際上,凡是愛人就是善,愛別人是善,愛自己也是善。 一個不懂得愛自己的人,怎么能真正地愛別人,如果他自己都不幸福,怎么能真正把幸福帶給別人?這樣的人很容易流于偽善。 還有,愛并不意味著總是和和氣氣,永遠沒有爭執和利益沖突,相愛的人也有沖突,而一個人堅持自己的利益并不是惡——只要他不損人,利己并不是壞事。 有句話叫“人有病,天知否”,我想,天是知道的,但是最重要的是人知否,只有人知道了自己的病,也知道這病的起源,并努力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方式,才有可能讓這病不再頻繁發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