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討厭的自己,怎樣做到停止自我厭惡?發表時間:2020-02-03 14:46 上周最讓我感到驚奇,是一件小事。 一個快被自我厭惡擊垮的朋友,跟我講了這么一件事:周末她和朋友逛街,朋友指著一件衣服問她好不好看,她說:“這件衣服你穿不下,得減肥。” 朋友“哦”一聲放下衣服。她覺得自己肯定說錯話了,傷害到朋友了。 她陷入了深深的內疚感。回家之后,她扇了自己一巴掌,并要求自己跟人聊天時“如果說不出好聽的話,就閉嘴吧。” 這一巴掌讓我發現,當一個人感到內疚和后悔時,她會變成虔誠的愧疚的信徒。 Edward Higgins在自我偏差理論中提出三個自我:實際自我,理想自我,應實現的自我,當我們厭惡自己時,應實現的自我與實際自我產生偏差,如果實際自我也得到了不好的外部評價,我們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那些讓你難以釋懷的對話和行為,最終會使你厭惡自己,它使你覺得,你對自己的他人的理解非常失敗,你不配得到他人的愛。 什么是自我厭惡? 生活中,我常常能看到自我厭惡的人。
自我厭惡之下,很少有人會清醒理智的看待自己。擁有這種想法的人幾乎都是雞立鶴群的“異類”,由于幼年時的創傷體驗,他們不愛自己。他們可能曾經被親近的人傷害,或者幼年沒有得到滿意的愛,成年后,安全感的缺失使他們自感低人一等。 他們習慣在人前扮演好好先生,將所有的攻擊性情緒都指向自身,好好先生的背后,是無處釋放的負面情緒對自我過高的期待。 如何停止自我厭惡? 降低期望以減少失敗的概率 沒有人喜歡失敗,但是制定低水平的期望與目標,在實現它們后,對你的自尊心也沒有大的幫助。除此之外,強迫自己制定低標準的目標,你就是在下意識的告訴自己,自己不夠優秀,不配實現偉大的目標。 追隨偉大夢想和目標無論如何會讓人感覺到畏懼,但是這樣做也會激勵人心。 對策:追隨你真正想要的事情,即使你很有可能會失敗。 學著與失敗和平共處很困難,而且我也不知道有誰可以完美的做到這一點。但是害怕失敗不是放棄嘗試的借口。 此外,即使沒有達到目標或實現夢想,你也會比不去嘗試獲得的多。 你為每件小事道歉 如果你感覺對每個小錯誤或者每件事情道歉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你可能是在加強自我厭惡的想法。為生活當中的每個小錯誤而道歉,這就是在微妙的重申你總是犯錯誤,而實際并非如此。 因為他人的壞脾氣而道歉,可能讓自己顯得彬彬有禮,但這實際上在說“那人的脾氣壞是因為我犯了錯誤,”而這可能性也不大。 對策:轉用評論或者解釋。 當你想要道歉的時候,還是省省吧。沒完沒了的道歉只會讓它們貶值。不去為小事道歉,而是去評論或解釋吧。 例如,同事對你說:“史蒂芬今天真是混蛋。”不要因為史蒂芬對你的同事做了蠢事而道歉,而是對此評論一番。 比如,“他可能還沒喝咖啡吧,”就會活躍氣氛,你的同事也會大笑,這讓你們倆一天都過得舒服。 你嘗試用嚴厲的愛來激勵工作 例如本篇文章先前所提到的那樣,很多人依靠自我厭惡的方法來尋找激勵。而實際上,一些研究甚至支持此種觀點,認為通過質疑自己,可以讓自己更加努力。無論是想減肥、晉升還是完成某件事情,好像厭惡自己就能去做成功似的。 Kristin Neff 指出人們對自己嚴厲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如果不對自己嚴厲就無法激勵自己。而這種害怕,隨之而來的是嚴厲的愛以及自我質疑是有危害的。 嘗試用自我厭惡來激勵會導致不必要的焦慮和擔憂,甚至會妨害你的行動和動機。 對策:用積極的想法而不是消極的想法來激勵自己。 沒有了持續不斷的批評和質疑,你可能擔心對自己“太溫柔”了,這時你需要放松,通過積極的想法與發泄途徑來激勵自己。Neff 指出:“一個前所未有的研究證實自我同情的激勵力量。” 自我同情的人為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即使失敗了,也不害怕設定目標;求知與成長的欲望激勵著他們,他們便會堅持為了實現目標的特定行為,比如鍛煉或少吃垃圾食品。而動機的發生與嚴厲的愛的自我質疑無關。 你將重點放在犯錯誤的時刻上 如果對于對與錯你有一個健康的理解的話,你就會知道你不可能一直正確。 然而,當你有自我厭惡的性格時,你就會傾向于記住犯錯誤的時刻,而不是做正確事情的時刻。這是因為你的自我構建常態認為你會犯錯,丟掉你成功的時刻或者在正常情況下應該獲得的獎勵。 長此以往,就會導致你對自己本人、自己的智力和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價值產生偏差。因為你總是注意到自己消極的一面。 對策:停止記錄自己對或錯的頻率。 在我看來,對與錯與你真誠的嘗試沒有多大關系。如果你還是想知道如何放棄在乎失敗或犯錯的時刻,從本研究中獲取答案,即達到目標時,正確比信心更重要。 根據研究,相對于成功,你有怎樣的感想要比精確的感受更重要。如果你對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你就很有可能成功,不要去管是否你能精確認知自己的技能。 本研究建議過度自信可能會帶你進入生死境況的麻煩之中,但是如果你自我厭惡的話,那就基本上是百利而無一害了。 你經常羨慕他人 你老是咕唧著如何才能趕上比你“好”的人,1.)不現實2.)無理由的貶低自己。 每個人都有積極與消極的一面,老是將眼光放在自己消極的一面而總是看別人的閃光點,這是毫無意義的。 對策:自己與自己比較。 不要老是想著趕上別人。而是要趕上自己的目標以及在這一生當中的成長軌跡。 當然了,你已經學到許多新知識,你也可能成就頗豐。將眼光放在如何提高自己上,“休管他人瓦上霜”。 小時候我時常感到自卑,這時我習慣做一件事:微笑練習。 當我感覺很自卑的時候,我會大笑;當我很尷尬的時候,我會微笑。并非我真的很開心,而是我希望通過微笑行為,帶動情緒上的開心。 詹姆斯在《行為改變思想》里說:行為對于自我,有著不可忽視的巨大影響力,人的行為能夠極大影響內在的思想和情感。我對著鏡子練習微笑時,經常覺得自己有點傻,但是當我把微笑用在實際生活中時,我每次搞砸事情之后的壞心情都變得不再那么壞。和自怨自艾比起來,傻笑要可愛多了。 姐妹介紹她的朋友給我認識,我請她展示一下自己的小提琴技巧,她沒有展示并保持沉默。我為此感到受傷,因為: 1.我說了不合時宜的話,她感到驚訝,我感到愧疚。 2.她并不想展示自己,我的話讓她感到受傷,我不擅長觀察他人的情緒。 3.她今天心情不好/狀態不佳,不想拉小提琴,但不好意思說,我感到尷尬。 4.她在思考別的事情,沒有聽到我的請求,我對自己的存在感失望。 5.她可能不適應我的自來熟,我應該當做什么事都沒發生,但我想了很多。 我羅列了以上五條,客觀分析每一種情況的解決辦法,最后選擇了當這件事沒發生過,不再想太多。很快,我收到了下一次聚會的邀請,朋友告訴我,她當時聽到了我的請求,但她不想拉小提琴,不過今天如果我有空,她想請我吃飯。 不安全感就像潘多拉的盒子,藏著很多負面情緒,用手術刀剖開解析,你會發現其中大多都是干擾人的幻象。自我厭惡的原因往往只有一個,自我厭惡本身也是幻象之一,它使你沉溺在自怨自艾里,找不到真正的原因。 反復的檢驗自己的想法,剖析不安全感的真實性,就像黑暗中的手電筒,使你能清楚的看到盒子里唯一的那個實體,幫助你抓住真正的原因。 很少有人能夠至始至終喜歡自己,也很少有人能夠至始至終都不喜歡自己,哪怕是冤家,也有歡喜的時候。 若你不能馬上喜歡自己,沒關系,只要能夠停止做那些你并不喜歡的事情,就是在給你身邊的人一個真心實意善待你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