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厭學背后隱藏的心理問題發表時間:2021-07-03 09:11 “老師,這幾天我都要崩潰了,我感覺我活不下去了……”之后,是長達五分鐘的嚎啕大哭。 這是一位初二男孩兒的媽媽,因為用盡各種招數也無法讓孩子用心去學習而感到絕望。 現在每天伴隨她的,是和孩子不斷的冷戰和爭吵。 其實,這個男孩之前挺乖的,小學的時候一直特別聽話,學習認真,成績名列前茅,一直是家長的驕傲,并如愿以償的考上了當地的重點初中。可是上了初中以后,情況變了,孩子成績只能排到中游。 家長急了,以前一個總拿第一的孩子怎么能這樣,他應該一直優秀的! 于是各種方法輪流上演:報班、講道理、下任務、看著……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反而越來越僵。 媽媽突然發現,不知不覺中自己居然和孩子正常說一句話都難,別提管孩子了! 我們往往會有一種慣性思維,優秀的孩子必需一直名列前茅,熟不知孩子年級越高競爭就越大,對孩子不恰當的期望往往會把孩子逼向相反的方向。 對于厭學的孩子來說,厭的可能不是學,是被別人逼著去學! 02 目前,全球大約20%的青少年正遭受心理健康問題的困擾。 中國兒童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問題的總人群大約有3000萬。 孩子厭學本身不是心理問題,但厭學現象的背后,很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如早年分離、親子關系、家庭問題、網絡成癮及各種心理障礙等。 因為醫生在評估心理問題時,社會功能是眾多參考標準中的一項。 一個社會功能受損的成年人通常會表現為無法參與日常的工作和人際交往。 對于一個孩子來說,無法正常上學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社會功能受損。 厭學并非問題本身,只是一個表現。 大多時候家長僅直接處理厭學問題,忽略背后可能的心理問題,我們便失去了理解孩子真正的困難和痛苦的機會,也錯失了幫助孩子成長的時機。 家長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孩子厭學的問題,往往欲速則不達。 青少年心理問題是日積月累形成的,解決同樣不是一朝一夕的。 家長與孩子互動中,需要對孩子有更多的傾聽,給孩子更多的包容、理解和陪伴。 家長要為孩子提供自己能力范圍的支持,不將自己的欲望強加給孩子,同時也不因自己的付出得不到預期中的回報而懊惱,遷怒于孩子。 最后,把這首《從此刻起:我要》,推薦給各位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