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孩子的家庭教育,哪些要做,哪些不要做發表時間:2019-12-21 14:15 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家長的問題若不調整,孩子的問題也調整不了。如果要想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那么最重要的時間段是在6歲之前。” 媒體報道,湖北孝感女孩張某,在今年3月30日乘電梯時遭男孩黃某(2004年9月生,系未成年人,與受害人張某是同年級同學)用剪刀挾持,實施搶劫,后被剪刀刺傷,過程中還逼迫女孩脫光衣服。 張某出院記錄顯示,她入院診斷時頸胸部刀刺傷,頸胸部皮下氣腫;縱膈氣腫、積血,雙大腿刀刺傷,在重癥監護室數日方脫離生命危險。警方通報稱,因犯罪嫌疑人在案發時未滿14歲,未達刑事責任年齡,尚不夠刑事處罰,對案件予以撤銷。
然而,這還不是最嚴重的。2017年9月8日,廊坊燕郊8中初一學生因軍訓不服從管理與班主任發生矛盾,后又要打年級主任,在與學校溝通過程中家長威脅學校,孩子則捅死了自己的班主任。然而,同樣是因為未滿14周歲,該生也未受到法律懲處。
類似未滿十四周歲殺人、傷人后幾乎不負任何法律責任的情況,在全國經常發生。 最近連續多日,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在全國多地采訪了解到,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正頻頻示警,不斷挑動公眾脆弱的神經。
事實上,近些年,犯罪低齡化情況已經越來越嚴重,校園霸凌現象頻繁發生,相關報道比比皆是。而且,未成年人團伙犯罪日趨明顯;侵財犯罪、暴力犯罪和妨礙社會秩序罪占多數;作案動機單純、盲目跟隨;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大多文化素質低下,法制觀念淡薄。
2004年在北京發生過一起未成年人綁架案。4名未成年人綁架人質(他們認識的同學)索要150萬元贖金,而在贖金到手前卻將人質殺害。
這4名未成年人厭學、逃學,平日里游手好閑,琢磨著想弄點錢。他們覺得自己還未成年,也知道法律上對于未成年人是不會被判死刑的,所以,他們認為就算自己殺人,也不會怎樣。
于是,他們開始策劃起綁架勒索。他們把對象瞄準了自己的同學。
當他們做好一切準備后,靜靜地等候在校門口,計劃著綁架一位據說家里有點錢的同學,但這位同學的父親很早就在校門口等孩子,孩子一出校門就上了父親的車,這才躲過了一場劫難。
不幸的是,他們之后又把目光瞄準了另一位同學。原因是這四個孩子中的一個認識他,還是街坊關系,父母也都認識,他跟其他幾個孩子說:“他們家好像是干部出生,也比較有錢。”于是,那就綁他吧。他們幾個上去把這位無辜的同學騙過來,綁架。
在未成年人的綁架案件中,幾乎都會以殺人收尾。綁架案其實是一個操作起來很難的案件,因為要想控制一個活人,讓他不認識你,讓他記不住你,讓他活著出去后找不到你,這個操作非常難。所以,這四個孩子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把他殺掉。
人們不能理解為什么孩子會做這樣的事情,把同學綁來殺害,還跟人家里要150萬。但是法律還是寬容的,法庭經過認真審理后,將4個孩子判刑,但沒有一個被判死刑。 結果這三個孩子走出法庭后就開始在那兒笑,為什么?他們覺得很得意,覺得果真我們四個沒有一個被判死刑。這一幕,被記者拍了下來。當天晚上大家都能在電視上看到一則消息叫《4少年逃過死刑繼而相視而笑》,這個情節讓人感到更加心痛。
所以,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問題到底出在哪兒呢?
李玫瑾教授受邀到了法院,見到了這四個孩子,看到他們最大的一個17歲,最小的只有15歲。其中3個孩子,在作案時已經離開了學校。其中的主犯,他從小學之后就沒再上過學。案件發生之后,他們的家庭也受到了調查。
四個家庭,父母雙全,也幾乎沒有明顯的家庭問題(比如父母吵鬧、父母離異,或者父母一方逝世,或者父母有其他的品行問題),而且家里的經濟狀況也良好。也就是說,不是父母不管他們,或者說家里貧窮到讓這幾個孩子沒有錢上學,要去掙錢。
所有的人都感到很困惑,包括他們的父母也不明白自己的孩子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事情。
檢察官把四位父母叫來檢察院,問:“你們怎么把孩子教育成這樣?”,幾個父母,有的蹲在那里,有的低著頭,有的流著淚。
后來有一個父親回答說:“檢察官,您不知道啊,孩子我不是不管,他不上學的時候我也著急,我也勸說過讓他去上學,我們甚至打過他、罵過他,可是沒有用啊,他根本不聽。”
還有一個父親講:“你不知道,孩子從小就好動,他坐不住啊,到中學以后他不好好學習,喜歡在外面混。他既然好動,我當時就把他送到了少林寺,在那里的武術學校呆了一年,讓他在那里練習武術,希望可以緩解他的問題,可是我沒想到,他從那回來之后,居然做了這個事情。”
所有的父親都表現出了自己不能理解,而且管不了孩子的態度。
李玫瑾去見了這四個孩子,每一個孩子,她都有跟他們談話。
從上述這幾句回答中,你能看到一個什么問題?很簡單,兩個字可以概括:任性! 任性是什么呢?任性是人的一種社會行為方式。如果一個人不聽人家的管,不聽人家的勸,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那么這個人,其社會發展是有問題的,也就是他的社會行為方式會出現問題。
為什么這個孩子家庭正常,爸媽也管,卻都管不了呢?而且他們說這種情況很多見,有很多未成年人的犯罪都有這樣的現象。為什么?
李玫瑾教授當時說了一個很重要的點:管晚了。 人的性格形成,是有關鍵期的。那什么時候變化最大呢?18歲之前,也就是未成年階段。但更加確切地說,6歲之前才是我們人生最關鍵的時候。
研究犯罪心理學的李玫瑾教授說,孩子的很多問題是大人造就的,其中的很多問題和孩子6歲以前的家庭心理撫養有關。
什么叫心理撫養?它跟平時的撫養不一樣。心理撫養主要指父母對未成年人的心理教育,以培養兒童的健康心理為目標,對其未來發展影響很大。
0—6歲孩子心理教育誤區
1.有了問題再去糾正? 其實,孩子很小的時候已經有征兆了。
有的家長說孩子不愛跟自己說話,孩子偷拿家長的錢,孩子每天玩電腦,不愛上學,甚至于父母說兩句就離家出走……談到上面幾個問題的時候,會發現這些孩子基本都在青春期。 但事實上,這種行為在孩子6歲甚至更小的時候就已經有征兆了,只不過家長沒有重視。
因此,如果孩子的不良習慣顯現出了行為問題,這就說明他已經有了相當長的不良的過程。 也就是說,孩子偷拿東西、沉迷游戲并不是現在才形成的問題。家長一定要盡可能多地去了解孩子小時候的行為/心理變化,現在所做的努力會給以后減少很多麻煩。 當初不努力,等發現孩子有問題再想矯正,那時候要付出的精力和代價是相當大的。
2.6歲后再給孩子樹立正確觀念? 為時已晚!
很多時候,孩子的表情、動作都帶有父母的影子。因為6歲前,觀念有一個特點——可以改變。 有一句話說得好:孩子就是父母的復制,一個人是什么樣,就知道他的父母是什么樣的。因此,在孩子6歲前,以身作則,為他們樹立正確的觀念很重要。 李玫瑾教授說:在她小時候食物很緊缺,一到吃飯家里就來人,一來人她就不敢放開吃。后來才明白,因為她媽媽說,我們少吃一口就有人家的一口。 直到現在,這句話對她的影響還是很深的,比如她對賣菜的人,有時候他們虧她一點錢,她也不計較,因為他們生活不容易;比如訂一份奶,她說這是在解決一個人的工作問題,有一份職業他就可以養活家人。 這就是相互的理解,生活中不要斤斤計較,寬容一些,這些觀念都是早年父母給的。
說到底,這是家風的問題。如何營造家風,落到實處其實就是怎么樣把孩子教育好。除了身體上的教育,更要注重對于孩子心理上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成長為一個更鮮活、更立體、更健康的人!
3.工作太忙,讓老人帶孩子? 父母的陪伴更加重要。
有的人認為,孩子由老人撫養就可以了,但這里面有一些東西是屬于心理層面的。 舉個例子,很多人坐車時間長了,就會找本書來看或者掏出手機來玩,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光坐著就很難受。 孩子也是這樣,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尤其是早期,也需要陪伴、互動,但我們恰恰忽略了,覺得1歲、3歲內沒什么好教育的。
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那你就錯了,3歲以前的教育比3—18歲重要得多。因為3歲前是情感的撫養,情感撫養的多少會決定后面的很多東西。
4.小孩子的話不用多回應? 耐心一點,讓孩子把話說完。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和聆聽特別重要。很多父母知道,青春期是最容易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因此青春期陪伴特別重要,但其實,6歲之前多陪伴孩子、多聆聽孩子也很重要。
6歲前,這些事建議家長努力做
1.孩子3歲前,讓自己成為他的依戀 依戀就是一種一對一的情感依靠。
二戰時有很多孤兒,他們有的被送到養育院,有的被送到宗教的慈善團體,這些孩子長大后大都有過尋求心理咨詢的經歷。心理醫生在了解了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后發現了這個問題,于是就懷疑是不是早期的這些機構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有一些不好的行為,但經過調查,發現沒有,他們對孩子都非常好。
醫生們又繼續研究,發現問題的關鍵在于這些團體養育孩子的時候是輪班制,每天由不同的人值班,時間一長,孩子就得不到依戀情感的滿足,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孩子就會有產生焦慮、苦惱、煩躁的情緒問題,這些情緒問題在早年埋下禍根,成年后稍稍有一點不如意就會引發心理問題。因此,讓孩子對自己產生一對一的情感依戀是十分重要的。
剛出生的孩子要想認識這個世界,最重要的就是碰觸知覺和味覺,因此,父母早期的陪伴不可缺失,這就是依戀早期撫養模式,會造就第一個臺階。 如果孩子每次痛苦的時候,父母都會第一時間出現,那么下次只要他一到自己的懷里,他就知道這是讓我放心的氣味。
孩子出生后,父母日復一日的親自照顧,會形成他對于滿足和快樂的相關記憶,這種記憶又會形成潛意識,成為孩子一生中很重要的心理力量,讓孩子具有人性。
另外,情感培養還會決定孩子的語言和脾氣,比如說有的孩子一哭,爺爺奶奶保姆就都來了,有的孩子哭半天沒有人管他,哭的時間長了他就身體不舒服,久而久之,他便知道哭沒有用了,但他內在已經形成了一種記憶。 到成年就會發現,有的人開車,只要看到別人想超車就火冒三丈,有的人一句話就跟你吵得頭發都能立起來,這就是在一歲的時候哭沒有人管的那些人,他小時候的痛苦被喚醒了。 所以說成年人暴躁的喊叫和他小時候的成長是有關的。因此,父母早期的情感培養對于孩子未來的人生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2.苦口婆心地說,不如多花時間做 觀念就是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用自己的態度、行為示范給孩子樹立一種榜樣,這些都是心理的撫養。很多家長恰恰把這個最關鍵的部分交給了別人,每個人的養法都不一樣,別人的目的是不出問題、不受傷害、不走丟,但是怎么教育、教育過程中要強調什么,這是父母的責任。
3.放低姿態,家長應該和孩子一起成長 理念非常重要。我遇到過很多問題,讓我感覺到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沒有這個意識。 比如說有個地方的中學發生了校園暴力事件,這個時候就有媒體給我打電話,請我分析一下孩子的心理,同時還請教我應該如何對孩子加強教育,讓他不要再這樣做。
我當時就跟記者說,這種提法不準確,這個問題很明顯是孩子身邊的大人沒有做到位。凡是有這種瘋狂暴力做法的孩子,有很大概率是因為他曾經被人欺負,被人欺負的情況下才會傷害那些人。 所以說,家長需要調整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不要整天跟孩子吵架,調整好自己的問題才能解決孩子的問題。
4.在孩子6歲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威信 很多父母會問,什么才算是“好的性格”,其實好的性格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不管怎么樣,都始終如一。 這是可以培養的,比如說,讓孩子坐下來隨便畫,無論畫成什么都表揚,甚至可以貼在墻上,但要有意地把畫畫的難度增強,一開始畫十分鐘,然后二十分鐘,然后三十分鐘。 6歲之前,讓孩子能在桌前坐三十分鐘就可以,這樣他上學做作業就可以很順利完成。
生活中父母應該有意而為,6歲前的階段很重要,這是行為方式建立的關鍵時期; 另一方面是克制沖動,父母可以當面把孩子管住,那孩子能不能自我管理呢?所以應當教會孩子如何克制沖動。
具體來說,在孩子6歲前,父母應該樹立起自己的威信,既要讓孩子依戀自己,同時還要讓他知道必須聽父母的話,如果不聽,父母就會生氣,生氣的后果很嚴重。這個“威”一般在孩子三歲左右樹立起來。
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不要出聲,不要哄,不罵不打,就說“你這樣哭是不對的”,然后可以拿一個凳子坐在那。孩子閉著眼睛哭,他會悄悄睜開眼看,想“你怎么還不來抱我”;第二次繼續哭,然后再睜開眼,看看怎么還不理我,然后繼續哭;到第三次的時候他自己就不哭了。
這個過程就是讓他知道,是他自己不對,哭是沒有用的。等他哭完了,家長可以拿熱毛巾幫他擦擦臉,讓他覺得父母還是愛自己的。擦完了以后,再坐下來,問他“要哭嗎,要哭接著哭,我等你”,這個時候他就知道,哭是沒有用的,這是無語自威。以后再出現這種情況,家長只要拉下臉,孩子就明白了。
這個威嚴很簡單,但一定要早做。 做完這件事后,孩子哭得很累,家長就可以幫他脫掉衣服,讓他睡一會,睡著以后再離開;如果有的孩子不想睡,那就出去喝點水,或者吃一點東西。吃東西之前,家長可以說“媽媽要跟你說一件重要的事,說一說剛才哭的事”,這么做是為了讓他知道這個事沒有過去,也是為了告訴他以后應該怎么做。
家長樹立威信的過程,也就是給孩子定規矩的過程,難免會有孩子因為害怕父母的嚴厲而哭鬧,當關上門獨自教育孩子的時候,有幾點需要注意:
寫在最后 人的心理特征與早期撫養有密切的關系,父母的養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形成。孩子的心理問題往往會滯后反應,在孩子步入青少年時期逐步顯現出來。 李玫瑾教授分析了孩子心理問題從0---6歲形成期、6---12歲潛伏期、13---18歲表現期各個時期的心理問題和對策,提醒家長,家庭的撫養不僅是物質撫養,更重要的是心理撫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