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在別人的標準里迷茫,不如做回真實的自己發表時間:2019-12-04 09:11 前不久,朋友找我傾訴,說他的身上壓了一座“五指山”,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他以略帶吐槽的語氣說道:第一座山是“房”山。他說,現在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已經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房價和工資之間的距離了。要想在城市里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奮斗到死為止,都不一定買得起。第二座山是“婚”山。他說,家人一直催著結婚,可他根本沒有時間想這件事情。除去每天工作8小時,加班2小時,上下班2小時,剩下的時間,基本上就是吃飯和睡覺了。每天累成狗,累成單身狗。第三座山是“年齡”山。他說,我以前一直以為自己的青春可以轟轟烈烈、瀟瀟灑灑……沒想到,出來才混個幾年,青春就要凋謝了。眼看自己老大不小的了,還一事無成,簡直要被社會遺棄了。第四座山是“同齡人”山。他說,說來也奇怪,周圍的朋友該結婚的結婚,該生子的生子,不僅住著家里人給準備的新房,而且工作也沒啥壓力,小日子過得那叫一個舒舒服服。反觀自己,除了悲傷,好像什么也沒有。第五座山是“養老”山。他說,父親前不久剛生了場病,雖然不是什么特別重大的病,但是身體狀況大不如前了。他很擔心接下來還會有什么不好的事情發生,而且,自己并沒有足夠的能力給家人以保護,這讓他非常的憔悴。他現在的狀態,只能用一個字——“喪”來形容。在聊天的過程中,他一會兒批判這個社會的不公,讓人們的生活如此艱辛;一會兒又責怪自己當初沒有好好努力,才落得今天這樣的下場。最后,他有點無力吐槽了,感覺自己無法改變當前的現狀,只好任憑生活的碾壓。這讓我不禁想起了之前看到的一個觀點。這個觀點說,人們的思維是存在一定誤區的。當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的時候,人們會下意識地轉移于痛苦的壓力,而這種特性有可能會帶來更大的痛苦。我感覺,朋友就陷入了這樣的誤區之中。一般說來,人們轉移痛苦的方式有三種:第一種是逃避。當我們回避壓力源的時候(例如沉溺于游戲享樂或當這事情根本不存在),我們就會感到輕松和愉快。但這只是延遲痛苦的到來而已,當事情越積越多之后,人們反而會變得更痛苦。第二種是發泄。當我們把錯誤轉移到他人或環境之上時,自己的痛苦仿佛就減輕了。然而,這有可能會給他人造成傷害,而且問題也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它還會卷土重來。第三種是自責。當我們沉浸于自責的情緒之時,仿佛就能得到一種情緒的釋放,痛苦似乎減弱了。然而,自責會讓人變得越來越萎靡不振,沒有辦法更好的面對事情本身。總之,當人們選擇以轉移痛苦的方式去處理問題時,問題就會從一個問題變成兩個問題。朋友很明顯屬于后兩種,即發泄和自責。一方面,他抱怨這個社會的不公,仿佛這樣就能開心一些;一方面,他又責怪自己當初的不努力,仿佛這樣就能得到某種程度的寬恕。可恰恰相反,這種心態只會讓他更加地自暴自棄和自怨自艾。實際上,當問題發生時,最好的解決之道便是直面問題本身。但是,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因為情緒上的痛苦會把我們“帶偏”。為了防止情緒因痛苦而把理智帶偏,最好的方法就是讓情緒獲得安慰、并對事情保持覺知。于是,我不斷地給朋友傳遞安慰的信息。“你身上的壓力確實很大,這我理解。但是無論如何,你的經歷都是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沒有人的生活是一帆風順的。”“我知道這很難,但你會熬過去的。畢竟,歷史一再證明,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專家,都有無限的潛力,你也一樣。”……說著說著,朋友的情緒終于安定了下來。他說,謝謝你,讓我終于感到不那么難受和痛苦了。 實際上,了知情緒的規律,并用正確的話語安慰、鼓勵自己并不難做到。我們需要做的,僅僅是識別自己的情緒,然后控制住自己而已。但很多人,因為不了解自己真實狀況的緣故,白白遭受了許多的痛苦。其實挫折不過是人生的尋常遭遇,每個人需要“自我同情”。《與真實的自己和解》一書告訴我們,以溫和的心態理解自己的失敗,平靜地接納當下痛苦的想法和情緒。以下的方法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第一個方法,覺察那些你對自己非常苛責的時刻。你是否經常對自己說氣話、難聽的話,或是在遇到挫折時屢屢懲罰自己?考試失利,你歸結于自己太笨了,并且陷入深深的自卑中;朋友之間爭吵,你會認為是自己沒有處理好,情商太低;工作不順利,你覺得自己真沒用,天生就該一事無成。小組合作的項目失敗,你把責任歸在自己頭上,認為是自己拖了后腿,并且感到非常自責……雖然一定的負性想法確實能幫助我們調整自己的行為,但是帶來更多的往往是挫敗感。覺察到這些你對自己非常苛責的時刻,是改變的第一步。第二,接納自己的想法。當你忍不住翻來覆去的在腦中重放自己剛剛做錯的事情時,可能你會責備自己:都到了該睡覺的時間,你怎么還是在不停的胡思亂想,停,趕緊停下來!然后你會發現,你越是要它停下來,它越是無法抑制的在你腦海中盤旋。一個有自我同情能力的人會后退一步,在腦中給所有讓我們不安的想法空間,讓它們輕松并且自然的進出我們的頭腦。要知道,沒有不應該產生的想法,即使它們讓你感到痛苦。給大家一個建議,那就是用正面的想法去替代原來的負面想法,并且進行自我辯駁。如果一件事情沒有做好,有的人會說自己太笨了,并且不斷地責備自己,否定自己。但是換個角度,一件事情的失敗是有具體的原因的,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并不是因為我們本身的失敗。懂得自我同情的人會去接納自己的想法,并朝著積極的方向改善。第三,嘗試積極的暗示。試著鼓勵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欣賞自己。雖然這次的比賽沒有獲勝,但是我的發言贏得了大家的掌聲;雖然提出的策劃案沒有被錄用,但是我的創意得到了賞識……這些積極的自我暗示可能會幫助你對自己有更好的感受,并獲得重新開始生活的勇氣。 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與真實的自己和解,并由此獲得無限的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