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安靜的跟在孩子后面,把成長的機會留給他自己發表時間:2019-11-29 14:05 跟在孩子的后面,不要走在他的前面,是教育小孩應該注意的一個要點。 對于一個小孩的成長,我們最好在背后給予他支持,不用為他操太多的心,絕大部分事情應該由來他自己來負責。 01跟在孩子后面,別走去他前面對于陪伴一個小孩的成長,你只能跟著他的后面,你不能跑到他的前面去。他不需要你為他帶路。他成長的樂趣就在于,他來自己發現他的路。不要因為你是他的父母,不要因為你覺得你比他知道的多,你就應該跑到他的前面為他帶路,指導應該走這條路或那條路。不,不要把你的愿意加在他身上,你不要作上帝操控和剝奪他自我選擇的權力,即使你出于好意。對于一個小孩的成長,你在他的背后給他提供支持就足夠了,不用為他操那么多的心。他的事絕大部分應該由來他來負責。做一個父母如果越輕松,他的孩子可以成長越好。對于孩子的教育,如果你對此感到非常勞累,可以肯定的說,你的教育思想和行為出問題了。你很可在很多事上越俎代庖了。你代他負責的越多,你的小孩就像一棵小樹一樣,就越不茁壯。正確的教育方式是,不那么重視教育,你的小孩在前面走,你在后面跟隨他,當你觀察到他實在需要你的幫助,或者他十分需要你幫助時,才走過去,幫他一把。大部分時間,讓他過他的日子,你過你的。跟在孩子的后面,不要走在他的前面,是教育小孩應該注意的一個要點。很多家長做不到,因為他們抑制不住“我知道”、“我懂”、“我經驗過”、“我知道什么對你最好”的思想念頭。他們的自我讓他們無法安靜的跟在一個小孩子的后面。能安靜的跟在一個小孩子后的家長,一定是位心靈成熟的家長,否則,他做不到??炊嗌偌议L自身都沒心靈成熟,他們還在教育心靈成長呢。繼續學習吧,在心靈層面,我們和我們的小孩齊等。02不做別人的上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不能不做別人的上帝?在教育小孩的事情上,我們能不能不做小孩的上帝?做上帝的心態,看起來很權威,很主動,實質是一種恐懼心態。恐懼心的最常見行為模式,就是掌控或操控。一個人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甚至在竭盡全力的去掌控別人呢?為了安全。當他掌控別人時,他有安全感和優越感。當他處在掌控的位置時,他不害怕,害怕之心消失了。所以,這就是為什么人們都喜歡掌控別人和操別人心的原因。什么樣的人只流淌愛和完全不想掌控別人?內心完全無懼的人。內在越有恐懼的人,越重視外在存在的事實;內在越真正強盛、越沒恐懼感的人,他越不在意外在之存在。對這個世界沒要求,或什么也不抓的人,實質上他的內心是沒有任何害怕的。一個內在完全無恐懼的人,除了愛,他什么事都不想做。愛點什么是他唯一的工作。愛是他的呼吸。對自己小孩教育上的恐懼,反應其實是自己對未來的恐懼,只是在試圖通過掌控你小孩的命運,來讓自己的命運有確定感,無恐懼感。如此這般,小孩成為了被利用的工具,想一想,你是不是那樣做了?而且你還正在做著呢?你在試圖通過小孩讓你的內在恐懼消失,你沒在愛你的孩子,你在利用他,雖然你打著你愛他的名義。真正的愛從哪里出來?從一顆完全無懼的心中出來。你心中有恐懼嗎?倘若你心中有恐懼,你的愛不完全。你心中的恐懼越多,你的愛越不象愛而是掌控。做別人的上帝是幻象中恐懼眾生的常見反應,不做別人上帝的人實質是那些成道者。不試圖做別人上帝的人,實質成了上帝;而試圖做別人上帝的人呢?實質他自己從上帝的位置上下來了。做別人的上帝事實上是最難過的日子,因為,當你掌控別人時,你卻被別人掌控了。當我們想做上帝時,實質卻生活在地獄里;什么時候才能回到天堂?那就是沒有做別人上帝的想法時。從這個幻象中解放出來吧。03吃好睡好玩好做不一樣的“三好學生”要想讓你的小孩在學習、體魄、心靈等方面健康發展,你就必須讓他在此外的空間里健康發展。當生命這一部分發展不好時,那一部分也會發展不好。要培養一個德智體都好的三好學生,來讓你的小孩吃好睡好玩好——做到這三好。只有這三好做好的學生,那三好才能真正好,否則,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把你的教育效果放大或拉長一樣,你就會知道了。有人可能會擔心,時間是固定的,人生也是固定的,如果我讓我的小孩在玩、吃、睡上面用的時間多了,他哪還有時間去學習???那不是瞎扯嗎?你確定一個小孩在玩、吃、睡上做的好,他在學習上就不好嗎?相反,那應該更好。不要讓學習成為恐懼的代替品。當一個人吃飽了、玩好了、睡足了,他去干什么呢?他想學點什么。一個小孩只所以不想學習,很可能是他沒玩足。他有很多天性方面的心性需求沒有滿足,你卻讓他避開他天性需要的東西,去往里裝你給予他的東西,這怎么能行呢?內在更大的動力在排斥它呢。學習應該是一種娛樂,或娛樂模式的。在人類吃飽、穿好、睡足的情況下,快樂的進行。如果把學習變成一種艱苦的心靈的勞役,那就沒有多少意思了。吃好睡好玩好——做個別種“三好學生”,這不但是對孩子們說的,每個成年人也一樣。不管你長多大,做好一個別種“三好學生”非常重要。記住這句話的要點是,你以一個學生的身份,在基本需求方面善待自己。只有愛自己的人才能愛天下,只有養足了自己身心的人,才能養育天下眾生百姓。04把辯證法說給他們聽教育小孩不能僅僅只給他們一些形而下、實實在在的知識性的東西,更多的應該給予一些形而上、玄虛的智慧性的東西。因為他們這個時候是需要這些的,這也與他們的空盈之心相契。你給你的小孩講過佛陀或老子的故事嗎?你把老子和佛陀生活智慧的要點,貫穿到你支持給他的生活中了嗎?給予他們佛陀、老子的智慧,甚至都比你給予他們愛因斯坦、牛頓的知識更重要。和你的小孩走一個小水溝旁,向他說“這是一片大?!?,——對一只小螞蟻來說,這不是嗎?問他一個問題,如何把一張桌子放到一個茶碗中?諸如此類的問題,多問他一些。在邊說邊玩之中,來告訴他一些相對論的知識。大是相對小來說的,高是相對矮來說的,長是相對短來說的,世間的一切都是個相對,沒有這一個標尺,就不會有那一個標準。一個小偷是不是好人?對于最愛那個小偷的家人來說呢?也許那個小偷偷東西,是為了一個沒有飯吃的乞丐或者一個沒有錢看病的小女孩呢?……一個小偷是不是好人?透過你與他討論一個問題的多面性、多種可能性,解決一個問題的多種方法性,如此來讓你的小孩從小就心智靈活,而避免頭腦僵化的模式中。小孩的心一直是敞開的,他們的心開始就是向一扇窗戶門開打開的小屋,隨著成年,出于保護,他們的一些窗戶和門漸次關上了,他們變得狹隘和固執。為此,他們更承受更多的生命之苦。當他們受苦之后,他們去找尋解脫和自由。而那個解脫和自由的過程,其實又是打開那心的窗戶和門而已。因為我們知道了這些事,那么在我們教育和影響小孩的過程中,我們盡量讓他們心的窗戶和門少關閉。讓他們看到令他們害怕的,和我們從前自己害怕的情況一樣,多是一些虛假不真的假象。百分之百的恐懼和擔心都來自“想象”——是那顆移開當下的心,在那個產生了自己的想法并想用自己的想法,更改眼前如實存在的妄想,讓自己痛苦和恐懼非凡的。教育孩子時刻回到真實存在中來,教育孩子時刻分清哪是想象,哪是如實的存在——讓他們喜悅的活在真實存在中,而不是自己的夢,更不是自己的夢和現實存在對抗的沖突中。這點非常重要。教給他們多個角度看問題,以多種身份看問題,和時刻分清哪是真實、哪是夢,并時刻活在真實存在之中,應該是我們教育的重點之一。往他們頭腦里裝載更多的知識,訓練他們掌握一些技能,那是為生存而存在的一個方面。要想活下去,知識和技術是需要的,要想活的好——這些智性的東西更重要。術在支撐頭腦,道在養育心,一個人要想愉快自由的活著,道和術都需要。但要記住的,是道在心,修道是養心,為生活;術在頭腦,修術是在訓練頭腦,為生存。現代的教育,人類把更多的能量給頭腦了,給心的反而很少。我們意識到了這些本末倒置的教法,所以要調整過來。道是樹根,術是樹枝或花朵,術的訓教雖然明顯、強勢或有成績,但對道的教育更應該更著重。我們要培育一株花朵,我們的重點應該是它的根而不應該是它的枝葉或花朵,如果我們把重點放在了枝葉花朵而忽略了根,那么我們就本末倒置了?,F在我們社會的教育就有點這個狀態。所以,我們意識的人要把它倒置去過來。佛陀說,眾生大部分人都活在顛倒夢想之中,我們如何才能活到正確、本來、應該的方向上去?那么給它翻個個兒。即使我們活顛倒了,那么,如果很多事我們反著做——那就正了。05教給他們如何對待煩惱“如何對待煩惱”——這應該成為每一個課堂、每一個校園、每一個年級孩子們都必須學的功課。因為人生在不斷的遇到它。社會和老師們教我們物理的、化學的、數學的、文學的、歷史的、地理的知識,但從來沒有人教給我們如何對待我們人生的煩惱,而我們卻幾乎天天不斷地遇到那大大小小的不愉快。我們社會的教育,確實應該把一課加入每個年級、每所校園之中去。且它最好有那些活出來的覺悟者教導,心理學的老師教授解決這些問題是有限的,因為他們自己也苦惱重重。心理學是用頭腦的理論、知識和技術來解決頭腦的問題,它自身無法真的解脫它的問題,它給予“解決”是幻象般的。愿有人真的把教導認識生命和存在的真相、除卻生命苦惱的真正有效辦法帶到學校中去,從孩子們開始,我們開始諦造一個喜悅自由的人類心世界。
后記成長的道路從不一帆風順,正是因為我們經歷過一些曲折,才會想要把他武裝到牙齒,希望他的人生能夠少走些彎路。但令人遺憾的是,有些道理只能自己去體悟,有些挫折只能自己去面對,成長的道路只能自己去走。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他們感到脆弱和沮喪時,成為能為他們提供支持的堅強后盾,讓他們有勇氣重新站起來繼續向前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