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游戲是孩子的安全感發表時間:2021-08-09 17:22 當父母親跟孩子在地板上玩游戲時,他們能提供孩子很多的資源。有些資源是有形的,例如好玩的玩具,舒適的房間,以及健康的零食。有些則是無形資產,如發明一些新點子。看到兩個孩子打架時,對孩子們說:“你們有本事,就跟大塊頭的打!然后就張牙舞爪地撲上去。交戰的雙方都會掉轉槍口,一致對外,然后我就裝出驚慌逃跑的樣子。一點點變化就能改變游戲的性質。曾經有位媽媽的兒子雄性激素分泌過盛,喜歡砍下超級英雄玩偶們的人頭來,還要從樓梯上摔下來。于是媽媽選擇加入兒子的游戲,而且是充滿熱情地加入。如果孩子是在孤寂狀態中,那他就會不停地重復玩同一個游戲。此時,如果媽媽橫加批評,斥責,那只能加重孩子的孤寂感。孩子需要先得到認可,感受到我們對他的熱情,才能擺脫他們目前的困境。因此,即使你的目標是讓孩子停止這種暴力游戲,唯一有效的辦法是先和他玩一陣子。在這個過程里,他才有時間嘗試新游戲,并且才有機會以新的方式,處理自己攻擊的沖動。在一所學校里,曾經有位學生半夜溜出宿舍做各種惡作劇。而校長的處理方式是,穿著滑稽服裝,裝扮成一個匪徒,然后在半夜把這位學生叫醒,問他要不要跟他一起作案。結果,這位學生一口回絕,還教訓校長要端正行為。學生的惡作劇就這么得到了解決。當那個孩子在選擇是控制行為還是制造麻煩,而又搖擺不定時,校長提供了一種特別的游戲。他半夜里這樣傻乎乎地跑出來,相當于一面鏡子,使學生有機會重新反思整個事件。當一個孩子在選擇是控制行為還是制造麻煩,而又搖擺不定時。如果我們不停地告訴孩子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時候。孩子并沒有得到自己思考的空間。他只能被迫做出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用游戲的方式,有助于孩子反思自己,甚至是在一些嚴肅的問題上。十歲的丁丁無法快樂自如地玩耍。他不知道怎么跟別人相處,交往。這也難怪,他只想玩一種野蠻的足球游戲。如果有人想跟他一起玩,他會很快地跑開,如果大家去玩別的游戲時,他又會顯出不悅的神情。就讓他分別和爸爸媽媽玩。他們可以角力。玩枕頭大戰,或者騎在爸媽背上在家里四處游走,再多擁抱擁抱,給他更多的依偎。如果丁丁開始變得煩躁,就稍做作休息,再游戲。這些微小的改變對丁丁產生了重要影響,他也就不再那么難相處了。一個露天舞會里,有一對母子,這位媽媽開始翩翩起舞的時候,兒子卻把雙手抱在胸前,怎么也不肯跳。男孩大概六七歲,媽媽被孩子氣得在一旁數落:“是你把我拉到這里來的,你自己現在又打退堂鼓了?!”男孩雙手抱得更緊,甚至連腳后跟都緊緊閉攏了。情況發展下去結果可想而知。另外一個旁觀者說:“嘿,他發明了新式跳法!”他模仿著男孩的樣子,抱起雙手,并沖他燦爛一笑,手放松了點,換了個姿勢。那位媽媽馬上明白了過去,如法炮制,學起了他的樣子。男孩開始隨著音樂擺動雙肩,他媽媽喊道:“跳起來啦!”男孩果真開始跳舞了,跳得還十分開心。一句玩笑話逆轉了情勢。這些個小事例說明“游戲力方式”并不只限于傳統的游戲時間,恰恰相反,它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游戲力方式”源于游戲,但其內涵要比游戲更為豐富。當父母不知道怎么用和孩子更好溝通的時候,那么就可以通過游戲的方式和孩子更加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