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教你五步拆解情緒“炸彈”發表時間:2019-10-08 08:59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才能擁有健康的身心,有的時候,未知的情緒就像炸彈一樣,壓抑在心底,爆炸的那一刻傷人又傷己。想要拆解情緒“炸彈”,可以試試以下五個步驟:“覺知”、“表達”、“不住”、“破執”、“無別”,一起來看看具體怎么做吧!1 覺知覺知,就是首先聆聽內心的聲音,要知道你的負面情緒是什么,究竟是憤怒、悲傷、委屈、還是恐懼?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只有你知道了內心情緒,才能知道如何應對。如果不能清楚的覺知自己的負面情緒,建議大家練習 正念呼吸 ,在呼吸之間覺察自己的情緒。2 表達表達,就是情緒釋放的過程,主要有四個途徑:向當事人表達、向他人表達、向環境表達、向自我表達。? 誰讓你產生了這個情緒,你就對他說出來。尤其是在家庭關系里面,比如夫妻關系、親子關系,鼓勵大家把自己真實的情緒感受說出來。如果平時不表達,堆積之后就會大爆發,后果就會很嚴重。很多夫妻之所以離婚,就是平時沒有很好地進行情感的溝通。好的表達方式是以“我”開頭,而不是以“你”開頭。可以說“我感覺很委屈”,而不是說“你讓我感到委屈”。以“你”開頭,就容易讓對方感受到指責,從而影響后續的溝通。作為父母,我們也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允許子女說“不”。我們現在的子女教育大多是“聽話教育”,很多時候,要求孩子“聽話”就是在壓抑他們的情緒,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很多心理問題。? 如果不方便向當事人表達,可以采用向他人表達的方式。比如我們在單位受到領導的批評,很委屈、憤怒,但又不能向領導說出來,這時候就可以找家人、朋友訴說出來。從心理學角度講,如果把痛苦告訴你的朋友,你的痛苦就能減少一半。如果你家人、朋友里面沒有這樣的傾訴對象怎么辦?那就可以去找心理治療師。心理治療起效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治療師幫助來訪者表達了壓抑的情緒。? 最常用的向環境表達的方式是運動、吶喊等方法。當心情不好時,做一些運動,出點汗,會讓人感到暢快淋漓、身心輕松。“喊山”“喊海”等方式,都可以釋放內心壓抑的情緒。有些地方有“宣泄室”,可以在里面盡情踢打喊叫,也是不錯的向環境表達情緒的方式。? 向自我表達就是自己看到自己的情緒,也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覺知情緒的過程。覺知本身,就是一種情緒的表達。覺知力提高以后,可以隨時隨刻看到自己的情緒。如果在情緒剛開始起來的時候就能覺察,情緒就不會繼續惡化,也就是人們所說的“不怕情起,就怕覺遲”。覺察太遲鈍,容易導致更嚴重的情緒爆發。一滴水,任何人都可以擋得住,當一滴水變成一江水,人就擋不住了,情緒的洪水就會蔓延成災。3 不住不住就是不執著。覺知到情緒以后,不要執著在情緒上面不放,就好比看著一條河里的水一樣,河水來了它又流走了。我們的情緒也是這樣,沒有一個情緒能夠一直存在,它就像河水一樣流過來又流走了。如果它流不走,那最主要的原因是你和情緒較勁。對于情緒,可以采取“八字方針”——“不迎、不隨、不拒、不抗”讓它“流”走。意思是:情緒來的時候,不迎接它;情緒走的時候,不跟隨它;不拒絕情緒來;情緒來了也不和它抗爭。4 破執破執,就是破除思維的執著。我們會堅持一些不合理的思維規則、信條等,并把它們當成“真理”信奉。從認知心理學角度來看,導致我們情緒反應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認知態度。這就是認知心理學的 “ABC原理”—A 是事件,B 是信念、想法,C 是結果。A 事 件不會直接導致C 結果,而是因為 B 信念決定了C 結果。舉個例子,假設你一個人在家里待著,突然家里的門“咣當”響了一聲。這是事件A。這個事件會導致你什么樣的反應呢?起決定作用的是你如何看這個響聲,也就是你的想法B在起作用。如果你的想法B是有小偷進家里了,那么你的結果C可能是害怕、緊張;如果你的想法B是認為風吹動了門才導致響聲,那么你的 結果C可能并沒有情緒波動。所以決定你反應的,是你的思維規則、想法、信念等。如果你能夠找到思維規則,并打破它,那你的情緒反應也就自然改變了。如何找呢?第一,凡是你觀念當中含有“應該”“必須”等詞匯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你的思維規則。失眠者經常持有的關于睡眠的思維規則有:“應該睡8 小時”,“應該沾枕頭就著”,“應該一覺 到天亮”。第二,“當……時,才……”的句式結構,也提示著思維規則的存在。比如:“當有錢了,我才幸福”,“當學習成績好了,才會有幸福的人生”。看到這里你就可以開始試著找找看了。5 無別無別,也就是沒有分別心。我國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有著名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首先指出人心的本體沒有善惡,也就是沒有分別心。“格物致知”的修行,其實就是讓人回到沒有分別心的“心之體”。
我們之所以失眠了痛苦,是因為你認為睡了就是休息,醒著就是消耗。但其實睡眠是休息,正念呼吸也是休息,能睡著就睡,睡不著就做正念呼吸,內心就不再糾結了。愿我們都能積極面對負面情緒,擁有一顆健康的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