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孩子游戲成癮是一種疾病,但我為什么不反對

發表時間:2019-07-12 10:47



01.


前陣子看到了一個游戲成癮的熱搜。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會議上,正式把“游戲障礙”定為疾病。



按照這個定義,游戲障礙者有三個表現:


對游戲失去控制力;

對游戲重視程度高于其他活動;

即使出現負面后果仍然繼續游戲.....


這個消息出來后,不少家長焦慮了起來。


有個朋友找到了我,擔心自己孩子在障礙的邊緣徘徊。


據他所說,他的兒子從初中起就很愛玩游戲。


每天放學后總要打上幾局,吃飯和寫作業后再打幾局;周末一寫完作業就繼續打,可以打一整個下午和晚上。


打游戲的過程不讓別人打斷,不然就會鬧脾氣。


他曾經為了幫孩子戒掉游戲,軟硬兼施。先是苦口婆心勸不動,后來一氣斷電斷網,結果兒子溜去了同學家,照打不誤。


他既擔心又無奈。


擔心的是,兒子自制力不足,以后離開家上大學沒人“管制”,上癮了怎么辦。


無奈的是,現在網絡科技那么發達,即使阻止兒子打游戲,他也會一直玩手機,更何況同學們互相影響,游戲更是戒不掉。


的確,隨著技術的發展,網絡、游戲、視頻等的誕生,似乎制造了一些新的精神障礙。


這也激發了一些父母的恐慌,但凡孩子有點依賴,都會引發他們的惶恐:孩子不會成癮了吧?


作為臨床心理咨詢師,我并不愿意把游戲障礙簡單地稱為精神類疾病。


在我接觸的嚴重游戲依賴孩子中,我也從來不貼上這樣的標簽。


我更看重是什么讓孩子如此依賴,他整個人格發展和養育環境是怎樣的,這個人遇到了什么麻煩,讓他陷入虛幻不愿意走出來。


在我看來,游戲是個小小的自我空間。


如果細細去探索我們對游戲的需要,有助于了解我們自己的內心世界。


記得學生年代,我喜歡玩街霸和三國志這樣的電子游戲,有時通宵達旦忘記吃飯。


如今我手機上也有款游戲,咨詢間隙會玩上幾局,之后心情會放松很多,繼續投入工作生活中。


我并不認為自己成癮了,但我只是很享受罷了。


因為只要打開游戲,好像就進入一個只屬于我的空間,可以讓我自在地放松一下,幫我度過了很多無聊、煩躁、疲憊的時候。


就像很多人玩手機一樣。


所以,在我看來,比起引人墮落,游戲更多時候是提供了一個包容的空間。


讓我們有了棲息之地和容身之處,尤其是在現實不如意的時候。


在心理學上,這樣的空間叫:過渡空間。


這是每個健康的人必有的、一生相伴的地方。


這也是我不排斥孩子打游戲的一個最大原因。



02.


究竟“過渡空間”是什么呢?


這個概念是由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來的。


可以簡單理解成:現實和幻想的一個緩沖帶。


這是一個安住之地,這里很自由自在,有美好幻想的成分,又不會和現實完全斷絕。


當現實無法滿足所有需求時,這個空間的存在就很重要,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補償。


你有沒有這樣的一件事、一個場所或某個人,在他們面前你是投入的、自由的、自在的,毫無壓力的,哪怕很短暫。


如果有,那就是你的“過渡空間”。


例如工作很辛苦的北漂朋友。


他們拿著為數不多的工資,面對著緊張而艱難的工作,有時總會不惜花一筆錢,去吃頂級的美食,或是租著裝潢好看的房子。


這些餐廳和房子就是他們的過渡空間。


他們可以在里面休息,體驗著物質豐盈、清凈無擾的生活,幻想著自己已經實現了夢想,為自己第二天通宵工作補足動力。


例如有人喜歡畫畫、寫日記、擼貓,并且壓力越大越會去做。


因為每當進入到這些時刻,總會覺得自己脫離了日常的浮躁,沉溺于無意義的快樂,又不至于和現實完全脫節,并因此積累了很多內心的能量。


除了這些日常的補償外,過渡空間還會在一個人面對慘淡現實時,挽救他一把。


我曾經有個13歲的男孩來訪者。


父母在他6歲時離異,各自成家誰也不愿要他。于是他只能跟爺爺奶奶生活。


后來爺爺奶奶也相繼過世,他搬去和姑姑一起生活,老師幾乎看不到他,同學經常欺負他,他不玩手機更不會玩游戲。


早年如此多創傷、現在又被極度忽視,這個孩子的內心沒有大強度的崩塌,真是很幸運。


直到咨詢大半年后,他才怯生生告訴了我一個秘密:


他喜歡乘坐市內公交車。


每次放學都會隨意搭上一輛公交車,從起點坐到終點,再乘坐另一輛,繼續從起點到終點,反復數次才肯回家。


從奶奶去世后近三年,每周周一到周五,幾乎天天都如此。


他說:“我看著窗外的風景和上下車的人,覺得很輕松。”


若按所謂診斷標準,他絕對是“公交車成癮”,但是我更愿意看作是他為了舒緩內心沖突、改善現實焦慮而找了一個空間罷了。


試想一下,倘若沒了公交車,他的痛苦要從哪里安放,情感又將何去何從?


很多沉迷游戲的青少年也是如此。


當現實無從滿足他的大部分需求,游戲就會出來包容他們,讓他們相對自有自在地做一會自己。


而只有當現實幾乎把他們逼到絕路,他們才會真正地成癮,也就是直接沉溺到過渡空間深處,再也無法出來。



03.


要幫助孩子避免成癮,要先理解,為什么現代孩子那么需要游戲,是否能在現實層面滿足他們的一些需求,讓他們不至于把所有需求都寄托在游戲上。


其實,他們需要游戲的原因只有一個:


理想太豐滿、現實太骨感。


說的直白點,有些需求在現實中得不到滿足。


我有個28歲的朋友,每次開始沉迷游戲,就意味著她現實中出現了一些問題。要不就是有事業瓶頸,要不就和男朋友吵架,要不就是狀態很差。


所以她一邊克服著艱難的現實,一邊給自己多一些時間呆在過渡空間里面,她需要緩一緩。


孩子也一樣。


在高競爭的學業環境下,他們的不快樂有很多:


壓力太大、規則太多。


如今全世界都在重視孩子的學習。這并無可厚非,只是當所有空間被壓縮成一件事的時候,沒人能夠真正快樂和自由,有的只是焦慮。


人際關系不如意。


無論父母老師還是同學朋友,真正關心“自己快不快樂”的人越來越少,更多的是關注你“優不優秀”。


這會讓一個人的成就和價值變得功利,作為“人本身的存在”很少被重視到。


當現實壓力越來越大,內心希望的樣子遲遲沒有到來時候,沖突便越大,孩子對“自由自在做自己”就會越渴望,于是“過渡空間”產生了。


它可以給孩子充充電、加加油、減減壓。


游戲只是其中常見的一種,更方便滿足孩子。


在網絡游戲中,幾乎可以滿足所有現實中得不到的“體驗”:被重視、被認可、可以改寫、重來、團體作戰、目標一致、關系親密、鼓勵規則被打破、提倡攻擊被釋放、沒有評判、沒有責怪。


更為關鍵的是0門檻,就像你刷朋友圈一樣便利和簡單,甚至都不需要意義,只是自在。


文首那個焦慮孩子成癮的朋友,把他的兒子帶到了我的面前。


在和他孩子聊天過程中,我慢慢發現,游戲給了內向、成績一直不好的他,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出口。


他在里面收獲了成就感、快樂、被欣賞,還有和隊友的友誼。甚至,因為打游戲,他可以和周圍的同學聊游戲,交了幾個不錯的哥們。


這讓從小就成績平平、一直坐在課室角落的他,不再覺得學校生活難熬。相反還愿意融入大家,不再那么恐懼學習上的競爭,因為他在別的地方(游戲)也有了成就感。


他的排名沒有父母期望的提升,但也沒有因為游戲而下滑,更沒有上癮(每天在保證作業完成的前提一共打一兩個小時就停下來),并且也過得更快樂了。


對他而言,游戲不過只是一個喘氣的必要空間。


而當游戲被打斷時,他的憤怒似乎也可以被理解。


他需要一段自己的空間,專注在里面盡情享受自在的感覺,才算是真正地享受過渡空間。



04.


可能看到這里,有一些父母還會有疑慮:


萬一成癮了怎么辦?


這里我想說,游戲是可能上癮的。或者說,每個過渡空間都有上癮的可能。


過渡空間連接了現實和幻想,如果把握不好,無論孩子還是成人,都有可能直接墜入幻想,出不來。


“網絡游戲”是過渡空間還是成癮障礙,分水嶺有兩點:


這個過渡空間是否被允許;

所處的現實是否有吸引力。


沉迷游戲,是因為現實有部分需求未滿足;


而游戲成癮,是因為在現實中大部分的需求都無法滿足,太過冰冷和殘酷,才躲在里面不愿意出來。


我接觸過兩個十分類似的家庭:爸爸缺失,媽媽獨自照看孩子,孩子都在讀高中時輟學,都在家癡迷網絡游戲一年左右。


但最后結局卻截然不同:


一個孩子重新返校并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另一個依然癡迷網絡并患上了抑郁癥。


這個差別僅僅隔了一年。


造成巨大反差的正是媽媽的態度:


一個媽媽幾乎做到了專業咨詢師的共情和維護;


另一個媽媽則依然焦慮,用慣有態度和策略來約束孩子。


第一位媽媽示范了對待沉迷過渡空間者最合適的態度:


體察他的感受,并尊重他對過渡空間的需要,而不是一味地評判。


沒什么比孩子輟學遁入網絡更讓父母焦慮了。但這個媽媽接受了這一點,并接納了這個事實,她用了整整一年調整了之前的“養育環境”。


一方面積極建立其他更接近現實的“過渡空間”。


比如旅行、夏令營、一起看電影、飼養寵物等,當然這些都是孩子感興趣的。


另一方面對孩子玩游戲幾乎做到了不評判、不禁忌、不提倡。


不批判,意味著看見他對游戲的需要。


不禁忌。是因為越不讓孩子做的事情,他越可能為了獲得某種獨立精神,一定會和你對抗,甚至偷著做。


還有不要無意識的“提倡”,比如名次進步就讓玩,比如考試結束就讓玩之類。


無意識用這樣交換式的褒獎來暗示孩子:這是一種稀缺資源。這樣孩子會更加好奇和沉迷。


當這位母親300多天堅持維護孩子體驗的時候,改變發生了。


既然最親的人能給孩子帶來游戲里獲得的體驗,為何還要癡迷在里面呢?


媽媽持久的維護和共情的反饋建構起了最重要的“過渡空間”,從而把網絡轉移了。


記住,沒有哪個孩子自愿沉迷網絡放棄校園集體生活,一定是外部環境讓孩子糾結到無處可逃的地步,才會遁入網絡。


當然,這位媽媽一年多的辛酸和委屈絕對不比孩子少,但她也構建了屬于自己的“過渡空間”,例如找我咨詢、享受自己的興趣愛好等。


所以,當孩子癡迷于某一事物,例如游戲的時候。


你首先要理解這是他對“過渡空間”的需要,要清楚孩子如果沒有過渡空間,無處可去,可能出現巨大的崩塌和問題。


隨后把孩子和他的需要放到整個家庭、學校環境中看待,放到孩子整個生命發展歷程中看待,繼而調整環境來維護他的“過渡空間”。


并且,在現實中看見他的需求,多一些滿足。


千萬不要一看到他打玩游戲,就趕緊采用各種方法扭轉。


因為這不但徒勞無功,還會剝奪孩子放松的機會,逼得孩子直接遁入過渡空間。


一旦遁入,“過渡”的作用就徹底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和現實完全隔離的“幻覺空間”。


這才是真正的游戲成癮:孩子只能在游戲的幻覺中活下去。


因為現實對孩子而言,沒有一個需求可以得到滿足,連必要的過渡空間都不被允許。


還有什么可留戀的呢?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有關于這方面的相關信息,可聯系小編15078805124(同微信)

辦公地址:南寧市民族大道63-1號歐景庭園12單元心翔心理
電話:0771-3307905
心翔網站:http://www.gxpsy.com/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国产精品秘片多多 |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精品日韩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国产麻豆剧果冻传媒免精品费网站| 国产精品哟哟视频| 亚欧乱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A级毛片久久久精品毛片| 国产精品理论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蜜臀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小说 | 国产精品视频yuojizz|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 国产在线国偷精品产拍| 国产精品久久久99|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片|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极品| 91麻豆精品国产|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精品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视频| 国产精品民宅偷窥盗摄| 国产原创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AV麻豆| 久久91精品国产91久久小草|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三级国产电影| 日本阿v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人妻精品一二三区免费| 精品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国内精品-bt天堂| 完整观看高清秒播国内外精品资源| 99免费精品视频| 精品国产这么小也不放过|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 宅男在线国产精品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