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咨詢室故事】人際交往困難,人生還有機會嗎?發表時間:2018-11-15 09:45 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 ![]() 我有想過,用很多華麗的語言來向你描述心理咨詢可能帶給人的意義。但是,所有的描述都不如真實的心理咨詢過程更直觀,更貼切。 我不能向你保證,當你遇到內心的問題時,心理咨詢能給你帶來多大的影響和改變,但它的確是一種可能性。 每一個勇敢走進咨詢室的人,都擁有了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強大可能性。 咨詢故事欄目,帶你走進真實的心理咨詢。那些勇敢的人們,向你展示自己內心的脆弱和強大,豐富和復雜,希望有一天,你也能借助他人力量,成為更好的自己。 真實的心理咨詢中,遵循“保密原則”,除非來訪者授權,咨詢師絕不會將來訪者對她說的話告知任何人。欄目里所有的故事都獲得了當事人的授權。 同時,為保護來訪者的隱私,此欄目所有出現的當事人名稱,均為化名。 ![]() “我一個人在家,每天都和無聊做斗爭,有時也覺得孤獨,可就算是這樣我也不愿意去上班或者別的什么。不是不想,是不敢,一想到改變我就感到發自內心的恐懼。” “一想到要再回到學校就十分恐懼,哪怕是奔著混日子去我也不愿意,也就不了了之。” 這是小征在預約咨詢時,對于自己生活的描述。經過更多的信息了解,我知道他陷入了人際交往的困難中。 心理學上對害怕與人交往有一個專門的詞叫社交恐懼,指的是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別人仔細觀察的社交或表演場合,有一種顯著且持久的恐懼,害怕自己的行為或緊張的表現會引起羞辱或難堪。 明知這種恐懼反應是過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復出現,難以控制。 恐懼發作時常常伴有明顯的焦慮和自主神經癥狀(腸胃不舒服,心慌心跳,呼吸困難等癥狀)。 一般社交恐懼的人,會極力回避導致他恐懼發作的場景,或是帶著畏懼去忍受,這些會極大地影響一個人的社會功能。 比如害怕表達自己的觀點,生怕被人嘲笑,想到要去應付一些人際交往場合就感到緊張,總是找理由不參加。 又比如下班同事邀約一起外出吃飯或唱歌,會感到手足無措,不知道該說什么或者做什么。 小征便是這樣,但他通過一些努力,正在慢慢地克服恐懼。 第一次接到小征的預約,他在問題描述一欄里這樣寫道:我現在是一名啃老族。 “我有一個十分快樂的童年,但是九年義務教育生活耗盡了我,初中畢業時我幾乎精神崩潰,學業因此中斷。因為我的家境還算殷實,所以我得以一直在家啃老。” “剛輟學那會,父母也嘗試幫我找點別的出路,比如出國留學,考慮到我的外語水平,我很明智的否決了。他們建議去找一所相對寬松的學校,哪怕是個野雞大學,混個假文憑然后回來上班。(我的父母在這方面倒是思想極為先進)” “但是我感到十分恐懼,一想到要再回到學校就十分恐懼,哪怕是奔著混日子去我也不愿意,也就不了了之。” “到今年算來,也已經五年多了,我今年已經整20了,曾經的同學早已不再聯系,我一個人在家,每天都和無聊做斗爭,有時也覺得孤獨,可就算是這樣我也不愿意去上班或者別的什么。不是不想,是不敢,一想到改變我就感到發自內心的恐懼。” “現在每一天對我來說是折磨,我最快樂的時刻就是晚上睡覺時,因為無聊又孤獨的一天終于熬過去了。我恨不得睡上12個小時,最痛苦的時候就是早起時,因為百無聊賴的一天又開始了,我被無聊和孤獨折磨著。” 短短幾段文字,道出了他的困境: 極度排斥學校生活,輟學在家,一呆就是5年,無法與外界接觸,無法像其他人一樣學習和工作。 從以上這些信息,似乎是對于學校生活的恐懼,導致了后面很多事情的發生。 但導致人陷入困擾的往往是一些隱而未現的原因,或看起來與現在問題沒有太多關系的事件。心理咨詢就是將這些散落事件之間用一條符合邏輯和絲線串起來,真正看清楚問題的本質。 在接下來的咨詢過程中,我和小征一起,慢慢梳理這些故事。 ![]() 父母在物質方面的滿足,保姆無微不至的照顧,竟成了他無法融入學校生活的罪魁禍首 小征要求用語音咨詢,這樣他的壓力小一點。 咨詢時間一到,他撥通了我的電話,電話那頭小征以一種平穩的節奏介紹自己的情況,聲音老成持重,我有點難以相信這是一個年僅20歲,人際交往困難的男孩。 小征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在他上學前這個時期正好是他們生意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在生意上,將他交給保姆照顧。 他說保姆對他很好,他記得自己很大了保姆還成天背著他,每天喂他吃飯,幫他穿衣換鞋,這樣的照顧使得他在6,7歲時還像個嬰兒一樣,完全不懂得照顧自己。 從上小學開始,他的噩夢就開始了,因為什么都不會,同學笑話他,老師因為常常因為他的表現不好而懲罰他。讓他一站就是一整天,當眾批評他,有時還體罰他。 上學以前都是別人主動考慮和滿足小征的需要,完全不需要他自己處理任何事情。 進入學校以后他對學校的生活完全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與同學和老師互動,不知如何處理學習上的問題,這種適應的困難使他對學校的生活感到惶恐不安,懼怕去學校。 父母陪伴他的時間很少,平時沒有什么交流,他記得父母每天跟他說的話就是要他好好學習,對他學習成績很關注,看到他成績不好就給他找各種老師幫他補習。 親子之間的交流的匱乏,使得他無法將自己內心的痛苦表達出來,而父母看見他的方式就是他的學習成績,對他的要求像一座山一樣向他壓過來。他的內心孤立無援,只有一個人硬撐著。 當承受著巨大的不安恐懼,卻不知道該怎樣說,跟誰說,無法被了解后,漸漸地他開始害怕去上學,晚上常常被有關學校生活的惡夢驚醒。 父母在物質方面的滿足,保姆無微不至的照顧,竟成了他無法融入學校生活的罪魁禍首 小征要求用語音咨詢,這樣他的壓力小一點。 咨詢時間一到,他撥通了我的電話,電話那頭小征以一種平穩的節奏介紹自己的情況,聲音老成持重,我有點難以相信這是一個年僅20歲,人際交往困難的男孩。 小征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在他上學前這個時期正好是他們生意發展的關鍵時期,因此他們全身心的投入在生意上,將他交給保姆照顧。 他說保姆對他很好,他記得自己很大了保姆還成天背著他,每天喂他吃飯,幫他穿衣換鞋,這樣的照顧使得他在6,7歲時還像個嬰兒一樣,完全不懂得照顧自己。 從上小學開始,他的噩夢就開始了,因為什么都不會,同學笑話他,老師因為常常因為他的表現不好而懲罰他。讓他一站就是一整天,當眾批評他,有時還體罰他。 上學以前都是別人主動考慮和滿足小征的需要,完全不需要他自己處理任何事情。 進入學校以后他對學校的生活完全不知所措,不知如何與同學和老師互動,不知如何處理學習上的問題,這種適應的困難使他對學校的生活感到惶恐不安,懼怕去學校。 父母陪伴他的時間很少,平時沒有什么交流,他記得父母每天跟他說的話就是要他好好學習,對他學習成績很關注,看到他成績不好就給他找各種老師幫他補習。 親子之間的交流的匱乏,使得他無法將自己內心的痛苦表達出來,而父母看見他的方式就是他的學習成績,對他的要求像一座山一樣向他壓過來。他的內心孤立無援,只有一個人硬撐著。 當承受著巨大的不安恐懼,卻不知道該怎樣說,跟誰說,無法被了解后,漸漸地他開始害怕去上學,晚上常常被有關學校生活的惡夢驚醒。 幻想和逃避是他應對焦慮的藥丸,但卻讓他的焦慮愈演愈烈 小孩在極度的焦慮狀態下,常用幻想的方式來回避引發焦慮的情景。 小征也一樣。 他的身體被限制在座位上,就像坐牢一樣的難熬。他就讓自己的頭腦游蕩在各樣的幻想之中。幻想的奇妙之處不僅在于他可以信馬由韁,自由自在,還在于它可以改變自己在現實中的受挫感,可以像個超人一樣無所不能。 這種應對機制沒有幫他徹底解決焦慮,反而給他帶來現實中更大的問題。他人在教室里,心卻神游四方,老師講的內容聽進去的很少,因此學習成績受到很大的影響。 這種情況到了初中以后更加的嚴重了。 距中考只有不到100天的時候,他的身體終于出了狀況,精神一度出現解離的狀況。他的父母陪他到醫院精神科檢查后,說是嚴重的抑郁。 父母這才覺得問題的嚴重,回家后也不再逼他補課和去學校。 不用再面對人際的壓力,他在家一呆就是五年。 在這期間,他有時會希望承擔做兒子的責任,想去幫助父親管理家族企業,但想一旦承擔了管理家族企業的重擔,卻發現那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怎么辦? 加上想到要與各樣的人談生意、應酬,他就更沒有勇氣邁出這一步。 他害怕承受來自人際關系的壓力,更不希望別人對他有什么期望,他一旦感受到別人在某一件事上對他的期待,他就無法去做這件事。 ![]() 每個人都在尋求生命的意義和追求自我的價值感,無所事事,無聊的生活讓會讓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沒有意義,無法忍受。 以前學校的經歷讓他對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他不敢出去與人建立關系,但他仍然希望自己能夠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年輕的生命本身蘊含的巨大的能量驅使著他不斷的尋求一條出路。 在家里呆著的期間他的父親曾經給他找過一個武術教練教他武術,于是他開始在家自己做一些體能訓練,慢慢地,他根據健身雜志里的一些訓練方法,買了一些簡單的健身器材,堅持著去做。 可能是因為生活太無聊了,所以即使是枯燥的體能訓練,他每天也能堅持還幾個小時。 在最開始,小征在這項活動中并沒有獲得快樂與意義感。就像受到諸神懲罰,每天要將石頭滾到山頂上的西西弗斯,只是單調地重復著。 隨著時間的推移,運動的好處逐漸顯現出來,曾經想都不敢想的高難度體操動作漸漸變得可行了,肚子上的贅肉消失了,人也精神了。 兩年下來他的身體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他的訓練開始變得越來越專業。小征漸漸的獲得了一些自信,找回一些對生活的控制。
他更進一步地尋求出路,并想到了心理咨詢。盡管咨詢對他來說需要極大的勇氣,可是終究還是難以抑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像一個正常人一樣生活的渴望超越了恐懼心理。 于是他鼓起勇氣,向我敞開他的內心,將真實的想法和感受向我傾訴。 克服巨大的心理障礙,邁出人際交往一大步 在家5年,跟人打交道對他來說充滿了挑戰,包括與我的關系。 我們的咨詢在第四次之前有一天我收到一條留言,他說: “我想要放棄這一次的咨詢。我大概明白了,我的痛苦的根源,那是在我內心更深處,難以名狀的一些情感,夾雜著深深無力感和不安,人們會管這種感覺叫絕望。 就連去探索這些本身都是巨大的痛苦,至少現在我還做不到。 直面絕望需要勇氣,我需要時間去培養這份勇氣。這是我自己的問題,抱歉,請不要試著挽留我,這份期待本身對我也是一種折磨。” 我理解這對于他來說是個不容易的過程,沒有去試圖說服他,只能等待,相信他在準備好的時候會回來的。 一個月后,我再次收到他的預約,這次他提出來以文字的方式來繼續。他每周給我發2-3封郵件,我答應每周給他回復一次。 他的文字表達簡潔,清晰,條理清楚,言辭懇切真誠。我們的交流一度非常的通暢。 我以為我們之間的信任已經建立,我以為可以去到面對問題,所以我決定推他一下,去到將來的生活的計劃與對這個生活相關的選擇上。我也準備好一旦他退縮我就做出調整,回到之前安全的狀態。 他沉默了,沒有再給我接著寫郵件,半個月后他給我發來郵件。 他說:“我以前并不怎么信任你,我想我所謂的信任有些太理想化了,任何人都做不到完全相互理解,但是可以互相信任,現在的我更加愿意袒露真實的自己了。” 給我發了這封郵件之后,咨詢再次終止,他是個內心充滿矛盾的人。他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可他無法戰勝與人相處帶來的壓力,這讓他無法呼吸。 雖然目睹他的這種沖突,徘徊和猶豫。但是我仍然信任他,這種信任不是盲目的,而是從他極強的文字表達能力,從他每天堅持鍛煉的超強的意志上來判斷,因為這兩件事都是需要長期堅持和不斷的反省才能做到。 我知道他還在堅持,我也相信他可以突破自己,他正在積蓄力量,我相信他有一天內心會滋生出足夠的勇氣,沖破禁錮他的藩籬。 我相信小征的故事會給很多在孤獨中獨自尋找出路的人帶去安慰。我問他,我可以寫你的故事嗎?他回復:“可以。” 寫完后我發給他看,詢問他的意見,他很認真的回復我,并順便告訴我說,他已經開始學習并幫忙打理家里的生意。 我知道這一天會來到,因為這是我所相信的小征。 ![]() 也許你從未想過走進咨詢室 也許你曾打算走進咨詢室 也許你即將走進咨詢室 ... 給自己一個坦然面對自己的機會吧 我會默默陪伴著你 看見你,聽見你的聲音 隨掃圖中二維碼 給自己一個坦然面對自己的機會吧 我會默默陪伴著你 看見你,聽見你的聲音 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