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馬太效應發(fā)表時間:2018-07-24 16:26 馬太效應,名字來自圣經(jīng)《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這種規(guī)律早在公元前500多年以前,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就已經(jīng)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馬太效應"正是老子思想中的"人之道"思想,而"天之道"可用國家整體意志來比喻,國家意志表現(xiàn)為削弱范圍內強的個體,補足其他弱勢個體,兩者正好是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其思想先進性遠超《馬太福音》中的這句話,甚至其出現(xiàn)之早比耶穌基督誕生還要早500多年。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xiàn)象,廣泛應用于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jīng)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xiàn)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span> 效應指所存在的兩極分化現(xiàn)象十分的嚴重。在1968年,美國的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并用以概括這樣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主要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一些研究者,而且聲名顯赫的科學家則通常會得到更多的一些聲望。即使成就也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同樣地,在一個項目上,所謂的聲譽通常給予那些早已經(jīng)出名的一些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歸納的馬太效應主要為任何一個個 體、群體或者地區(qū),因為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都將會獲得一定的成功和相對的進步,因此也就會產生一種經(jīng)驗積累的主要優(yōu)勢,同時也就會有一些更 多的機會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此術語一出臺就將會讓經(jīng)濟學界的人所借用,同時也反映出一些贏家可以通吃的經(jīng)濟學當中收入之間的分配卻相當不公的一種主要現(xiàn)象。因為在社會心理學上也經(jīng)常會去借用這一名詞。因此不管是積極和消極的影響。如果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一個人只要一直在努力,并讓自己的意志不斷的變強,因此就會在自己逐漸 變強的過程當中受到一定的鼓舞,從而會變得越來越強。但是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是因為只有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并不具有足以變強的一種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一 個逃避現(xiàn)實拒絕努力的一種借口。只要態(tài)度比較積極主動并且執(zhí)著那么就將會獲得精神或者物質上的一些財富,獲得了真正的財富之后態(tài)度就將會更加的強化了積極主動性,如果如此循環(huán),才能就會把馬太效應的真正效果發(fā)揮到極致。 極端就是這樣得來的,自信的人會越來越自信,自卑的人就會越來越?jīng)]辦法面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