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青春期心理問題之自殘心理為何會如此強烈發表時間:2018-06-23 10:11 青春期心理問題之自殘心理為何會如此強烈 文:南寧心翔心理咨詢 主任咨詢師大林 某中學15歲女生挽起了自己的袖子,她白皙的手腕上有幾道已經結疤的刀口。她低著頭說,隔三差五她就會在自己的手臂上用剃須刀拉出幾道口子。隨著傷口越來越多,她只能把刀口往下移,一直到前臂。為了掩蓋傷口,她一年四季都穿著長袖衣服。她說:“刀片劃破皮膚時,我先是感到巨大的疼痛,然后就逐漸麻木沒有感覺,像死了一樣。過一會兒又更加疼痛,我開始為自己擔心,但過不了多久我的全身就感到非常放松,”她甚至還說,“尤其是看著殷紅的鮮血從手腕上緩緩流出來,會讓我感到很滿足也很過癮。”自殘現象在校園內并非個例,據一家青少年心理研究所統計,在他們開診的3年多內,就發現至少有百名年紀在13歲到15歲的少年,出于不同的原因,用剃須刀、玻璃片或刀子,甚至還有用香煙頭的———傷害自己的身體。一位中學老師說:“我和我的同行們都發現,這種反常現象在學校中直線上升。以前我們可以說,自己傷害自己的少年在心理上比較脆弱。但是今天,我們不能再這么說了,因為不可能整個學校的學生都是問題少年。”在自殘的孩子中,有感情問題,學習壓力,有因父母離異或家庭生活不幸,還有受別人影響覺得好奇等等,大約有30%的人會有自殺的念頭或者是設想過各種自殺的場景。這些孩子的自殺念頭如果不能及時排遣,最后的極致就是走向真正的死亡。心理專家認為,人類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競爭越來越激烈,生存壓力逐漸增大。面對這些壓力,成年人一般能夠采取有效的方法排解或者轉移,但是青少年就很難具備這種能力,有的孩子把壓力內化轉為攻擊自己。 自殘多為沖動行為,并沒有很多長期準備,自殘行為大多并不是以自殺為目的,自殘與自殺沒有必然的聯系。自殘多數為拿刀劃傷自己的胳膊。自殘的孩子最突出的,童年期都有負性事件,尤其是童年時父母離異、父母關系不好、分居等。從心理學上來說,自殘基于自我懲罰,本質上是對自我的否定、不接受,其行為的動機是自我懲罰或轉移內心里的矛盾沖突,用肉體上的痛感來轉移注意力,用以緩解精神痛苦,比如抑郁、焦慮、憤怒等心理壓力。青春期的孩子情緒體驗深刻,一旦激情發作暴烈迅速,難以控制。心理門診自殘患兒多見于童年經歷過創傷、有很多心理陰影的孩子,她們有的并不愿主動就醫。 有的是通過自殘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得到別人的關愛,甚至來操縱別人。這種情況可見于帶有邊緣性人格障礙以及表演型、依賴型人格障礙色彩的孩子。還有的是尋找快感體驗,疼痛作為千百萬年來人類進化的一種功能,根本作用是自我保護機制。疼痛提醒人們注意危險,躲避災害,產生恐懼、害怕、逃避等心理及行為。但是當這種機制失調,疼痛不產生痛苦而是快樂感,疼痛可能會引起他們的欣快感,甚至有些人會因此成癮。此外就是不良模仿,青少年的模仿是最強的,自殘行為被某些亞文化圈子認為很酷、是時尚,有孩子忍不住去效仿。 要幫助孩子減壓,孩子扭曲的心理和行為絕非一朝一夕的空穴來風,追根溯源一定是有壓力源的,如緊張的夫妻關系往往是造成孩子心理裂變的壓力源,減壓減負是青少年心理康復的基本方法;二要密切觀察孩子們的言行舉止,經常與孩子交流,提倡家庭民主,相互尊重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對待孩子早戀等感情問題要疏導,創造機會挫折教育,使孩子個性堅強。三是一旦發現孩子有自殘傾向,首先要提出批評,必須進行強制性治療和引導,切不可首次發現孩子自殘大驚責罵,此后屢發就不在重視、麻木不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