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心理咨詢案例|15歲跟了一個有婦之夫,25歲后悔了發表時間:2018-06-06 10:01 愛可以不傷 5歲到15歲,需要經過10年來成長;25歲到35歲,也需要經過10年來成熟;15歲到25歲,這十年介于成長與成熟之間,也是人生最容易迷茫的階段。 情人十年她長得很美,-雙大眼睛再配上略顯蒼白的皮膚,是典型的水一般的女人。碰巧的是,她就姓水,今年25歲。至今她已經做了一個有婦之夫十年的情人。“十年了,他說他不能給我任何承諾,不可能為了我放棄家庭...."水小姐說自己15歲時便跟了這個男人。那時她就知道這個男人已有家室。“那是我中專的最后一年,我被學校分配到一家公司實習。他是我在公司里的帶教老師。他從那時開始一直都對我很好。他比我大15歲,就像英雄一般出現在我的生命里。他幫我教訓過那些欺負我的男生,幫我修理過家電,幫我適應新的工作。我其實一直都知道我們兩個是不會有結果的。也許只是因為當時我年齡小,便覺得他對我很好也就夠了。我從來沒想去破壞他的家庭。”然而十年的時間總會改變些什么。現在水小姐已經不再是十年前那個15歲的女孩子,她開始想要結婚、生子,也開始想要一個正常的家庭。“最近,我總是莫名其妙的多愁善感,尤其是前兩天去參加好友的婚禮時。我現在真的是害怕這些聚會,多少次告訴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就是控制不住的要去想。”“說實話,我其實很清楚他是不可能離婚的,而我卻一直都在自己騙自己,始終幻想著有一天我能夠穿上婚紗,成為他的新娘。”“如果現在給你機會重新選擇,你還會選擇跟他嗎?”我提出了一個假設。“還會!”水小姐斬釘截鐵地回答,頗出乎我的意料。“沒有他我活不下去。我只是不明白,我為他付出那么多,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獻給了他,為什么他卻不肯娶我?”為什么水小姐在25歲的現在,卻做出了跟15歲時同樣的選擇?是對感情的執著,還是有其他的理由?我想這也許是解開她心結的一條重要線索。我開始將話題轉移到水小姐和她父母的關系上。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深層的心理原因。水小姐說,在6歲之前,她一直都是被寄養在她姨媽家里。她姨媽是個和善的人,一直待她很好。然而在6歲時父母將她接回家以后,她的生活就完全改變了。這時她已經多了一個小弟弟。這個小弟弟是水小姐全家人的焦點和驕傲,即使這個小東西還不會說話。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家庭中,水小姐的存在只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偶然。在她的家庭中,享受到愛或是關心——對她來說根本就是奢望。“爸媽媽從小就把我送出去住校。他們只在乎弟弟,我一直都是多余的。我一個人就像一個孤兒,生活對我來說就好像是迷失在一座黑暗的森林。我看不見光也找不到出路。“直到他出現。他關心我照顧我,把我‘撿’了回去。跟著他,讓我感覺安全,感到有了依靠。”“應該從永恒的角度出.....聽水小姐述說時,我頭腦中不停地出現斯賓諾莎的這句名言。為何她要把花一般的年華,交給一段自己都知道沒有未來的感情?當然,我只能理解為這種感情滿足了她的一些內心需要,但也恰恰是因為這段沒有未來的感情,導致她的焦慮。“你能不能描述下,當你參加好友婚禮的時候,都感到些什么呢?”我看著她的眼睛問道。“落寞、不公平、難受。”水小姐坦誠地回答。“那你都又想到些什么呢?”我繼續問道。“主要是想自己是不是也應該離開他了,開始新的生活。”水小姐有些憂傷無奈地說道。“聽起來,你感覺好像有個東西在控制著你,像時鐘一樣,提醒你要做些什么了?”我準備引人“社會時鐘”的概念了。“曾經的你,15歲左右吧,生命的主題主要是些什么呢?可以想象是成長的問題了。比如說,我是誰,我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那個時候的他可以滿足你的這些成長需要。可是如今呢,你都25歲了。有個社會時鐘的理論可以告訴你該干什么了······”我一步步地把社會時鐘的理論介紹給她,主要想讓她明白自己焦慮的來源,有很大部分是因為,她要面對生命本身對她的要求,以及整個社會的期望,而這個挑戰是必須面對的。如果繼續采取回避的態度,那么,就意味著自己否定了自己的需要了,那么內在的焦慮也就會以“莫名其妙的多愁善感”的形式表現出來。而且,只要這個內在需要得不到滿足,這種焦慮的狀態就會一直維持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