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心翔南寧心理咨詢師隨筆——心里苦悶如何改變發表時間:2018-03-24 10:25 心翔南寧心理咨詢師隨筆——心里苦悶如何改變 文:心翔南寧心理咨詢師 羅迪 事實上,煩惱和苦悶是常常伴隨著我們的。正所謂“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正是因為人生很多時候都是不如意的,所以如何對待這個“苦”就變得很重要。如果我們不能很好地對待“苦”這個味道,我們的心理就不會很和諧。為什么敢這么斷言呢?在味道當中,有酸甜苦辣咸各種味道,我們的身體有的時候是需要“苦”這種味道來調節身體的機能。這是苦在飲食中的價值。 那么,在人生當中,我們會在很多逆境中吃苦頭。吃苦頭有時候是有利于人生的和諧。很多小孩的問題是因為他們沒有吃過苦頭,所以他們在挫折和意志力方面就沒有承受力。這種苦不是干過多少活,而是一種心理體驗,也就是說他沒有為難過。如果說他是吃過苦的,他的心理就是相對健康的。這樣來看,在人生的經歷當中是必須要加“苦”這一味的。 也有人這樣說:“年輕時候順利不見得是好事情。”這種集結了民間經驗的智慧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年輕時候太順利,這個人就沒有吃過苦,沒有吃過苦就沒有相應的心理體驗,這樣就會心智不成熟。而現實生活當中,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無論你出生于什么樣的家庭,有過什么教育背景,處于什么工作崗位,早早晚晚都會經歷一些不順利和不如你所愿的事。現實中那么多的苦等著你去吃,而你卻沒有體驗過,那么等你遇到的時候你就“攤上大事”了。因此,如何“苦中尋樂”就成了一種心理能力。 第一, 培養“苦中尋樂”的能力 我們很多人把精力放在了“規避苦”這件事情上,就是有意識地把生活中引起煩惱和苦悶的事情排除開。很少有人積極主動迎上去,身在苦中卻能苦中尋樂,要知道這才是一種能力。當我們能夠做到苦中尋樂的時候,我們心理的成熟度就提升了。我們就已經和“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這樣的自然規律融在一起了。這樣就不至于在遇到苦痛的時候我們就承受不了,也不會因為心理上的苦悶而帶來心智的紊亂,更不會因為心智的紊亂而出現行為的偏差。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一個人一旦有了苦中尋樂的能力,實際上他已經具備了一種“與問題同行”的能力。人生中無論你多么自在,多么意氣風發,你都會遭遇生老病死,這些都是你無能為力的事。如果你已經有了苦中尋樂的能力,當你求不到的時候,你就比別人更加坦然,當你放不下的時候,你會比別人更輕松。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多么漆黑的夜晚都會有一絲光亮,這絲光亮就是“樂”。 正是因為人們“苦中尋樂”的能力不同,當遇到外部變化的時候,這個“苦”的價值就體現出來。具有這種能力的人,再黑暗的夜晚他的心中都有一絲光亮,再泥濘的路上他們腳下都有定力。 所以,當面對苦難的時候你要轉變觀念,不要想著把苦甩到一邊,而是要融到“苦”中去,看一看我身在苦中是否有樂?很多時候,人的煩惱是因為有苦不能被“拿走”而不是“苦”本身。 第二,要學會加點“糖” 小孩子吃藥嫌苦,父母會加些糖或者吃藥之后獎勵一塊糖。所以我們要學會加點糖,糖就是“積極因素”。如果我現在處于苦的環境,我在經歷苦痛困難,那么我有沒有能力讓我的生活中多一些陽光、多一些“風”而不是一成不變,這個“風”就是變化。我要出去走走,而不是越苦我越不出去了。這就是改變“心理風水”,這就是加“糖”。 如果這個苦是因為我剛剛失敗了,沒有希望了,那么我加一點“元素”進來,可能就沒有那么苦,我們就不會因為那么苦而走極端。所以,我們要學會加糖。 也許苦不會馬上改變,因為你的環境不可能一下子改變,但是當你轉身迎向它的時候,它和過去帶給你的體驗就完全不一樣。當你在苦中加一些積極元素的時候,它的味道已經不一樣,你的體驗也完全不一樣了。總之,我們就是改寫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