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 咨 詢 與 心 理 健 康 服 務 平 臺
南寧心理咨詢師督導隨筆 | 修通中需要有人接納TA的不完美,不離不棄,方能治愈發表時間:2018-03-21 09:40 南寧心理咨詢師督導隨筆 | 修通中需要有人接納TA的不完美,不離不棄,方能治愈 心翔南寧心理咨詢師培訓督導 大林 1、身體、情緒都出了問題,干什么都煩,焦慮、緊張,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這樣的來訪者最大的需求是傾述與被理解,咨詢師從來訪者的描述,就可以判斷出對方是因廣泛性焦慮引發身體癥狀,盡量不要針對癥狀反復確認,這樣過度的信息收集會讓來訪者感覺煩躁。 咨詢師不停確認器質性的診斷結果,來訪者會感覺咨詢師把TA往外推,咨詢也幫不到自己,絕望感油然而生。 來訪者意識到的焦慮是對自己身體狀況的擔憂,判斷下來心因性的軀體反應其實來自于長期的情緒壓抑和性壓抑。 來訪者的身體癥狀,是由于不斷惡化的夫妻關系中的負面情緒泛化到來訪者與自己父母親的相處質量、親子關系以及部分社會功能,導致來訪者四面楚歌,只能用身體表達情緒。同時,生病后有繼發性得益,潛意識中尋求親人關注的心理需求。 短期咨詢目標:通過情緒疏導和改善夫妻關系,達到軀體化癥狀減弱。條件允許的話,請先生參與到咨詢中,效果更佳。 長期咨詢目標:個人模式中對母親認同,代際傳遞的溝通表達方式需要關注和處理。親子關系會隨著夫妻關系破冰,家庭氛圍好轉達到良性循環。 2、來訪者質疑在咨詢里老講過去 的事到底有沒有用 咨詢師要聽懂來訪者提問背后,真正想表達什么,TA的疑惑是什么。來訪者一直講過去的事,但講了又很難受,說明過去的事此時此刻依然很重要,影響著現在的生活。有時候通過咨詢把過去的問題處理掉,來訪者就能解決現在的問題。 來訪者在宣泄情緒時,思路會很亂,咨詢師不要高估來訪者的能力,在咨詢關系沒到很深的程度時,來訪者是靠感覺來評估是否繼續咨詢。 所以咨詢師要能捕捉到對方的感受,及時解答來訪者的疑慮,同時安撫好來訪者的情緒,不能讓來訪者帶著困惑走,因為來訪者需要很大的勇氣和理由留在咨詢關系里,不知道咨詢能為自己帶來什么,很容易脫落。 3、討好咨詢師,大談咨詢給自己帶來的好處,但又因生活瑣事 對家人發火,處于矛盾狀態 來訪者的反應要引起重視,咨詢師可能投射性認同了TA需要一個權威的投射,掉入對方勾引別人指責、教導的模式里。也有可能在咨詢進行一階段后出現的神經癥性移情(假性好轉)。 來訪者捕捉他人情緒的能力很高,需要咨詢師本身的人格狀態要好,給予對方真正的接納,構建一個穩定的狀態讓來訪者自行生長。 一旦咨詢師自己的東西出來,來訪者就會滿足咨詢師的需要,退回到原來的模式,會與咨詢的工作方向背道而馳,咨訪雙方都要重新調整。 所以,問題的顯現是咨詢的常態,咨詢做到一定階段,都是咨詢師的人格狀態起到作用,咨詢師沒問題,咨詢就沒問題。 4、習慣性貶低別人,很難保持長期關系 來訪者是典型的混亂型依戀模式加分離焦慮,一旦親密關系繼續發展,就通過貶低、理智化進行防御,使親密關系在自己可控中破裂,以避免自己無法承受的分離體驗。 難以建立長久的親密關系,一般總是源于曾經的創傷體驗。來訪者會以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不一定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修通的過程中需要有人接納TA的不完美,不離不棄,方能治愈。 來訪者貶低咨詢,是 TA 的習慣性防御模式。但咨詢師有反移情,潛意識想呈現好的自己,不想被對方看低,自身的競爭意識被激起,咨詢師要及時覺察自己的反移情。 咨詢師無條件接納能讓來訪者感覺到什么程度,是一個考驗。先滿足,再治愈。 最好先把道理講清楚,以來訪者能接受的方式,不能傷到對方,讓對方知道咨詢對TA的作用是什么。 5、以為恢復的不錯了,一旦有應激事件還是對自己失望 訪者并不像自己想象中恢復的那么好,一旦有任何應激源,馬上打回原形,還是需要咨詢師的陪伴,但現在可以覺察到發生了什么,敢于去做調整了。 問題的修通需要持續的宣泄、和解,這個過程是螺旋形的,并非短時間能解決,但是來訪者對同一件事,咨詢前后的感受變得不一樣,這就是修通的效果。 來訪者和咨詢師都要對咨詢有合理的認知,放下理想化的期待。成長是一個過程,目標并不是最重要的。 咨詢主要目的是讓來訪者獨立,咨詢師的陪伴只是暫時的,最終要幫助來訪者找到自己的力量,改變過去的應對模式。 |